身份证:31022619860124XXXX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测量放线为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性工作,其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施工质量、进度及安全目标的实现,随着现代建筑层高及复杂程度的提升,测量放线技术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总结高层建筑测量放线特点,分析测量放线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用以构建专门适用于高层建筑工程的测量放线技术体系,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测量放线;精度控制
引言:高层建筑受力结构复杂,建筑运行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建筑安全及稳定,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对施工精度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测量放线作为施工精度控制的重要手段,具体方法的选择及操作规范性均可能影响测量放线结果可靠性,进而对建筑施工质量产生影响。为此,需要对高层建筑测量放线技术做系统性总结。
1高层建筑测量放线特点分析
1.1精度要求高
测量放线是提高建筑质量的重要手段,高层建筑因自身属性特点,其对施工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对测量放线精度要求也更高。近年来,预制构件在高层建筑中的使用比例逐渐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量放线的精度水平。
1.2干扰因素多
高层建筑测量放线精确性受建筑设计方案、工艺技术选择、现场施工条件、测量操作规范性、测量仪器性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且因高层建筑标高更大、结构复杂程度更高,使得测量放线的难度进一步提升,部分干扰因素对测量放线精度的约束作用也随之上升。例如,部分高层建筑标高超过测量仪器的有效量程,若继续使用相同的测量方案,所得测量值的可靠性也就无法被充分保障。另外,高层建筑抗侧力构件的刚度也是影响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构件刚度越大,测量难度越小,主要是由于刚度提升会约束建筑荷载变化。
1.3测量难度大
该特点主要是由高层建筑结构决定的。例如在部分结构复杂的高层建筑中,其垂直距离与平面控制网间距较大,空间位置灵活度高,若测量过程控制不严,就会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建筑层数使抗侧力构件刚度分散程度降低,提高测量人员操作难度。
2高层建筑测量放线技术要点
2.1基础结构测量放线
基础结构为测量放线的重点对象,将其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第一,合理设置基础结构导线网。现代高层建筑施工可能遭遇各类复杂地质条件,加之气象因素的干扰,建筑工程基础结构更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测量放线过程中,需合理选择桩位点,要求桩位数量在2~4个,以此为基础规划导线控制网。通常情况下,中间标高与四周标高应保证位置一致,可采用全站仪进行精度调节,并依照精度等级要求,将导线网划分为4个等级。
第二,合理设置投测轴线及控制桩,要求将控制桩设置在完整、平滑的基岩上,在四周安装维护设施,并设置醒目标识,避免控制桩被破坏。若建筑施工过程发生沉降现象,或因人为因素导致控制桩被破坏,需及时核查控制桩位置精度,进行误差校正,并基于移位前的控制桩位置开展投测活动[1]。
2.2主体结构测量放线
基础工程施工完毕后需进行主体结构测量放线,依照外墙轴线交点桩的位置确定全部轴线位置及人交点桩,进而找到中心桩的准确位置,使用白石灰进行标记。基槽开挖过程,其宽度以15cm为宜,要求误差控制在2cm以内,达到标准深度后,进行坡角设置,确定各方格的网点标高,网点面积通常设计为9m2,要求误差不超过1cm。注意基槽挖设应将中心桩及桩角挖出,方便后续施工作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延长轴线并进行标记。实际施工中,轴线控制桩多被设置在基槽外的2~4cm位置,在既定位置设置木桩,桩顶钉小钉用于轴线位置测量,然后再开展桩体混凝土浇筑作业。轴线控制桩施工完成后,在主体结构四周及隔墙两侧设置龙门桩,其与基槽保持2m间距,使用水准仪辅助进行测量放线,测量点设置在龙门桩外侧,确保获取精确的高程信息。此外,还需使用水准仪核对龙门板高程,以轴线钉进行轴线引测,清晰标记龙门板边线。
平面控制网的测量放线基于主轴线进行,需重复操作2次,首次测量主要针对下部结构,在基层混凝土浇筑完毕且强度达标后开展测量放线活动,使用全站仪进行辅助,在基坑四周合理布置控制轴线。二次测量则针对上部结构进行,一般采用内控法,同样需在混凝土强度达标后进行。
2.3标准层测量放线
高层建筑标准层测量放线的主要内容为控制网设置和引测。
控制网设置阶段,使用内控法引测轴线,要求将内控点设置在建筑首层水平面上,以此为参照进行外控点布置,确保各点间可有效衔接,形成规整的矩形网结构。控制网各节点处埋设钢板,并使用刻针在钢板表面标记十字花。引测过程中,需使方形观测孔与内控点重合,借助全站仪、水平仪等设备进行上部结构轴线投测。为提高轴线垂向精度,可在内控点位设置垂准仪,依次完成控制线垂直引测活动。整个楼层测量完成后,及时使用经纬仪、钢尺等工具进行复核。
2.4建筑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为高层建筑测量放线的最后一个环节,建筑施工完毕后,需结合施工图纸要求,在适当位置设置沉降观测点,以动态化监控建筑沉降情况,并将结果作为衡量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
沉降监测点布置中,建筑下部结构观测点需依照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同时保证监测点的可观察性,使管理人员能够轻易获取建筑沉降信息。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点多设置在剪力墙50cm以上高度的位置,若添加新监测点,需将高程引致新观测点,以保证获取观测值的连续性。新旧观测点水平间距离不应超过1.5m,采集信息之间需具备足够的关联性。纵向间距要求与水平间距相同,以尽可能降低转点过程产生的偏差。高层建筑多设置3个观测点,要求观测点与建筑距离在50~100m,观测周期依照高层建筑属性,第一季度每半月为一个观测周期,半年后则延长为每月观测[2]。观测点设置过程也可借助水准仪、水准尺等工具进行位置精确度调整,采用分层观测与定测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准确获取建筑沉降值。若过程中遭遇极端恶劣天气或其他突发状况,可适当缩短观测周期。
3高层建筑测量放线精度控制
3.1测量放线结果校核
高层建筑施工中获取的测量放线结果多需要立即交付使用,少有开展结果校核的时间,这就使得很多精度误差无法被及时发现。因此在测量放线精度控制过程中,要求强化自我校核工作,以在测量放线的过程中挖掘精度误差并排除,保证最终结果的可靠性。
主轴线点校核常用方法包括单三角形、三点交会、三边测距交会等,其中轴线点位校核禁止使用2点测角的方式。轮廓校核多采用测角交会法进行,选择3个测量方向,其中第3方向为校核方向,以测角后方交汇处作为基准点,4个方向同时进行测量。测量放线校核应选取4组坐标,确保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放样定点均处于轮廓点之前,以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粗差。
若测量放样对象为规则图形,作业过程需及时检查放样点间的关联情况,使用光电测距仪,以往返方式进行高程观测。在测站定向过程中,为验证观测方位角的合理性,需后视2个既定方向。若施工现场对测量精度要求不高且操作条件较优,可以水平角为基础进行观测,若需调整倾斜角或测量高程,可观测天顶距,以免在测量放样过程中出现无校核条件的半测现象。
3.2测量放线位置复测
复测为测量放样精度控制的重要措施,其作用为对整个建筑的平面及高程进行检查,判断具体参数是否达到设计方案的要求。在以往工作中,常出现因复测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而导致的测量放线事故,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必须对施工图纸、建筑定位、水准点高程等进行复测。
(1)施工图纸复测。全面检查施工图纸中的尺寸参数信息,核对平面图中数据与建筑具体坐标、基础图与平面图中标高、轴线位置等信息是否一致。若高层建筑结构为矩形,其复测需重点关注对边尺寸及局部尺寸调整。
(2)建筑定位复测。建筑定位复测以定位控制桩为基础,结合图纸中具体数据,核对建筑标高、尺寸、交点坐标等信息是否一致。另外,还需观测建筑方向的准确定,及时发现因桩体位移而引发的位置误差并进行纠正。
(3)水准点高程复测。水平点高程复测一般进行2次,以图纸数据为标准进行高程核对,避免高层建筑出现升高异常[3]。
4高层建筑测量放线具体案例
4.1项目概况
某大型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12.6万m2,包括3栋高层写字楼建筑,层数分别为28、28和25,另有4座三层商铺和1座商务办公楼,其层高为28层。
该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其4栋主体建筑呈L型分布,占地面积约为200×100m。主体建筑与商铺之间通过裙楼及连廊相连。因建筑结构非常复杂,且工程量巨大,给测量放线工作带来不小难度。在建筑施工领域,存在多栋高层建筑的项目其测量放线以垂直度控制最为关键,项目商务办公楼总高度达到105.2m,另外三栋写字楼高度也在88~100m之间,为一字型排开,想要同时保证建筑稳定性及空间美感,其立面的测量放线必须达到足够的精度水平。
4.2测量难点
结合该项目建筑结构特点及有关施工标准的要求,对其测量放线难点做深入分析。项目主楼边柱外侧存在悬挑结构,以往通过边柱向上引测轴线的方式无法被使用。另外,四栋建筑之间间距有限,且被连接为统一整体,在测量放线过程中,单一建筑的测量误差相互叠加,在造型上将表现出更大的偏差,这也使得测量放线难度进一步提高。
对以往类似建筑垂直度测量工作经验进行总结,认为高层建筑垂直度控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一是施工测量误差超过20mmm;二是混凝土振捣过度引发胀模;三是模板安装精度不足;四是钢筋安装误差。以上四点问题也为该项目测量放线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依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要求,标高在90~120m的建筑,其竖向投测误差不应超过20mm。因此项目中4栋高层建筑的垂直度误差限值也为20mm。但考虑到各建筑间的误差会相互叠加,因此决定将垂直度误差控制标准提高至10mm以内。
4.3改进措施
4.3.1影响因素
项目组对以往相似工程中,导致测量放线误差过高的因素进行总结,对比本工程施工特点,划定各影响因素对测量放线精度的影响程度,最终找出4项主要影响因素:(1)计算误差。项目轴线分布复杂,若某轴线交点坐标值出现计算偏差,将给整个项目内控点定位及垂度控制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2)内控点定位误差。项目4栋主楼内控点偏差会进一步放大垂直度误差,反映在视觉效果上就更为明显[4]。(3)风荷载影响。项目中4栋建筑的标高均超过88m,建筑上部受风荷载更高,容易发生位移,且误差与楼层高度成正比,经计算,最大位移可达到8cm。(4)高层建筑累积误差。该项目中建筑标高已经超出激光垂准仪的有效测量范围,建筑上部竖向投测需要在半高位置设置转点,进而产生累计误差。
4.3.2改进措施
结合以上测量放线误差主要影响因素,给出测量放线方案的改进措施。
(1)使用Auto CAD软件绘制整个项目轴线网模型,引入项目规划部门提供的坐标系统,在图中直接获取详细坐标点位,得到完整的轴线交点坐标体系。然后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套用坐标基准点进行轴线交点坐标计算,得到平行的交点坐标值体系,对比两坐标值体系即可完成核对工作,得到准确的坐标值[5]。
(2)基于定位桩信息,使用全站仪合理选取4个永久定位控制点,以此为基础设置平面控制网,各控制点间的闭合偏差不得超过2mm,且确保形成的控制网覆盖整个项目。在控制网的基础上,采用全站仪得到精确的内控点电位,要求放样定点误差不超过1mm,使各高层建筑控制点位置的总误差不超过3mm。
(3)为尽可能避免风力作用对测量放线精度的干扰,在开展投测活动之前,获取当时的风速信息,选取风荷载不超过0.4kPa的时段进行竖向投测。
(4)该项目主楼高度已超过激光垂准仪的有效投测范围,因此主楼上部内控点投测需要在半高位置进行转点。在确定转点楼层内控点点位时,使用经纬仪、钢尺严格核对点间距、角度等,确保其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
4.3.3效果评估
因测量放线方案设计合理,本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现场检测发现各高层建筑的垂直度误差均处于10mm之内,达到工程预期目标。现阶段,该项目已投入使用1年左右,未发生任何质量问题,空间造型优美,成为当地新地标性建筑,说明测量放线精度控制方案可行性较高,值得借鉴。
结论:高层建筑测量放线具备精度要求高、干扰因素多、测量难度大等特点,在测量放线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基础结构、主体结构、标准层的测量放线及建筑沉降监控,依照有关技术标准,严格开展测量放线结果校核及位置复测工作,以提前排除测量放线误差过大的问题,确保后续施工活动精准化开展。同时加强测量放线技术经验总结,为其他工程测量放线精度控制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张峰.房建工程施工中测量放线技术的应用要点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4):19-21.
[2]朱珍.房屋建筑测量放线施工技术[J].中国住宅设施,2020(02):127-128.
[3]吴军.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放线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0(03):139-140.
[4]刘思铭.建筑工程测量定位放线误差控制技术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9):78-79.
[5]张彦荣.探析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放线技术的应用要点[J].居业,201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