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太原供电公司 山西省太原市 030012
摘要:电网工程设计评审是电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严谨、科学的对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报告内容进行评审,对电网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电网现状及电网建设环境从工程建设必要性、建设可行性、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等方面入手,针对电网工程设计内容中的重点问题、敏感问题进行分析评审,提出了设计评审过程中关键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不断提升电网工程设计评审工作质量和效率,分析设计评审意见合理性。
关键词:电网现状;建设必要性;建设可行性;建设规模;投资规模
一、电网现状的评审要点
设计报告中编制的地区电网现状涵盖各电压等级电网网架结构、主要电气设备(变压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隔离开关、组合电器、母线、线路导线)等现状参数、历史最大及最小负荷(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源装机容量情况等论述内容。要求论述数据准确、合理;分析地区电网存在问题清晰明确;电网在最大、最小运行方式下潮流分布计算准确;电网现状内容需与电力工程设计内容能够有效衔接,能够做为工程设计评审决策的依据。
二、建设必要性的评审要点
(1)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电网结构坚强、接网方案最优、站址位于负荷中心、线路走廊选择合理,满足用户供电的充足性,保证用户供电的安全性。
(2)电力系统灵活性:考虑系统中电源、负荷、电网发生异常事故,或电网正常检修时,确保证电网安全稳定地向用户提供充足的电力,这对电力系统灵活性的设计方案评审重要技术条件之一。
(3)电力系统的经济性:设计是电网建设的经济性重点之一,严格评审技术方案对电网的与投资精准至关重要,确保电网投资合理化,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4)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应符合实际,综合运用三种及以上负荷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并相互校核,加以分析确定,应满足电力负荷的需求,对各类负荷用户提供经济可靠、高质量的电能。
(5)区域电网电压等级容载比应在合理范围内,合理的容载比需与网架结构相结合,向用户提供持续供电的能力,需满足主变N-1、线路N-1的设计。
三、建设可行性的评审要点
(1)工程设计中对工程项目所取得的政府主管部门支持性批准文件论述清楚明确。如:国土、规划、林业、交通、水利、文物、军事等。
(2)工程设计中对工程项目所经地区社会环境、各类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论述清楚。
四、建设规模的评审要点
(1)针对变电站、路径所处供电区域,需对变电站建设型式:(户内、半户内、户外);线路建设型式:(架空、电缆);电网结构型式:(辐射、环网、链式)择优选择,即:主变可分期建设、土建一次性建成、廊道一次性到位、导线截面一次性选定。
(2)区域供电不交叉、不重叠,变电站之间应有一定比例的负荷转供能力,接入系统方式灵活、可靠,T接和π接接网方案需择优原则。
(3)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应选择合理、灵活、简单可靠,电气总平面布置应因地制宜、紧凑合理尽可能节约用地,电气设备、主建筑物布置,应满足设计规范、典型设计要求。
(4)主变容量选择依据供电区域类型、负荷预测、负荷密度、确定变压器最终台数、容量选取;送电线路截面选择宜综合饱和负荷状况、线路全寿命周期选定,应与电网结构、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相匹配,按安全电流裕度选取,以经济载荷范围校核。
(5)电气设备选择应从电网结构、电压等级、阻抗选择、运行方式、电力负荷等方面合理控制各电压等级的短路容量,满足动、热稳定电流校验。
(6)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应从系统角度考虑优化配置,可采用集中补偿和分散就地补偿相结合,电网补偿和用户补偿相结合,高压补偿和低压补偿相结合。无功补偿应与变压器分接头的选择相配合,以保证电压质量与系统无功平衡。
(7)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110kV系统采用直接接地方式,66kV系统宜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35kV、10kV系统可采用不接地、消弧线圈接地、低电阻接地方式。
(8)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依据电气主接线、电网运行方式、接网方案合理配置,应符合相关继电保护技术规程、运行规程、反事故措施的规定,交、直流电源系统容量应满足站内控制、保护、信号、站用负荷等需求。
(9)通信系统方式选择:结合电网通信远期智能电网发展需求选择合理的通信系统方式,符合智能变电站网路通信需求。
(10)设计报告文件资料齐全,设计图纸清晰明确,设备材料表需与设计图纸保持一致。
五、投资规模的评审要点
电力工程估算书、概算书编制定额套用准确、取费标准合理,核定工程量与设计文件中保持一致,其他费用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列取,其中:征占地费用、通道补偿费用、交叉跨越费用应符合相关规定,过渡费用计取依据需提供施工过渡方案,主要设备、材料价格参照近期招标价格或参照市场信息价格,不能超出超标税后价格的10%,建筑材料价格参照地方信息动态价格,遵照执行配电网工程定额人、材、机调整系数相关文件,严控审核各个环节的投资规模,确保电网建设投资科学合理。
六、结束语
电网工程设计评审是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设计评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审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加强理论与实际学习。
(2)评审流程进一步完善,保持专业技术部门沟通协调。
(3)评审质量进一步提升,各评审专业互相配合,抓住设计重点环节防止漏审。
(4)评审计划严格执行,保证评审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配电网规划设计导则》.
[2]国家电网《35千伏-110千伏变电所设计规范》.
[3]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电力系统设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