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新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 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本文对数据采集系统接口的设计精度与采样率进行分析,并通过仿真分析的方式,对接口设计方案的实现方法加以阐述。根据仿真结果可知:该系统可实现2Gsps的采样率,且具有12bit的采样精度,但逻辑占用量相对较低,可见该系统的逻辑功能还应拓展,力求将采集信息分析工作转移到FPGA上,由此缩短定位误差,取得更加理想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效果。
关键词:数据采集系统;ADC接口设计;实现方法
引言:在微电子技术发展之下,数据采集技术也得到更新换代,在遥感、通信与芯片等多个方面广泛应用。但是,随着采集精度与频率的不断提升,单片机性能方面开始出现缺陷,需要加强ADC接口设计进行弥补,使采集结果更加精准可靠,为微电子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数据采集系统接口设计
1.1精度选择
在ADC接口中,采样精度由系统所需的测量动态范围而决定,受整机噪声、量化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在工程应用中,当动态范围超出需求后,单纯预留余量即可。转换器中的信噪比是在设备输出端测量得出,信号采用基波均方根幅度体现出来,噪声为全部非基波信号的总和。二者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达为:
式中,ViRMS代表的是基波峰值均方根;VeRMS代表的是周期误差信号均方根。如若采用比特数为18bit的ADC,则动态范围为110dB。在该系统中,整机噪声水平为40mV,芯片满量程为5V,噪声在芯片中为4bit,剩余动态范围为84dB,系统检测阀为22dB。
1.2采样率
在该项指标研究中,主要利用接收换能器信号与算法精度标准进行计算。该项系统采样信号频点的最高值为125KHz。在奈奎斯特的采样定律中,最小采样率为250KHz,由于带有一定的余量,可将该项指标设置为500KHz,便可得出最佳采样效果。在本次数据采集中,该系统主要作用是对声波信号的收集,如若信号衰减单纯考虑到传播损失,则可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表示:
式中,r代表的是传播距离;a代表的是声波吸收衰减系数,经验值为1dB/km;r代表的是系统要求最远距离,数值为4800m;传播损失为76dB,因此采样精度芯片与系统需求充分满足[1]。
2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实现
在本文研究中,该系统为ADC芯片,其精度为12bit,频率最高值为500MHz。利用调试好的模拟信号对前端信号进行调整,从而对信号进行衰减、放大、抗噪声等处理,使输入信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该信号经过4路并行后,可对高速数字信号进行接收,再将信息存储在SDRAM之中,启动信号控制进行采样,采样完毕后,系统便可利用总线将数据传递给上位机,由此实现数据信息高速采集。
2.1ADC电路设计
对于AD7982待测芯片来说,其最大频率为500MHz,单一的芯片无法对芯片功耗信息进行采集。对此,在系统设计时应利用ADC接口并行采样,实现高速采集的目标。在系统运行中,对输入信号的稳定性与抗干扰性具有较高要求,在对某芯片功耗信息采集时,在正式采集之前通过小电阻采集方式获取信号,信号受噪声干扰较为微弱,需要对其进行降噪和放大处理。对此,为了提高信号准确度,本文采用多级放大式进行带宽设计。在多级放大器干扰因素去除后,采用三级放大,每级放大15dB,总体带宽为2GHz。为了降低噪声干扰度,采用大电容供电模式,利用LDO线性稳压实现低噪声供电,以此控制噪声对信号产生的不良影响。
2.2PXI总线传输
对于上位机与ADC接口均采用PXI总线传输数据。当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实现PXI接口,一种是直接利用FPGA进行设计,并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另一种是采用专用芯片与FPGA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因FPGA自行设计总线势必会增加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力度,开发周期随之延长。因此,在本次设计中采用后一种方案进行设计,可降低设计难度。在转换之后,传输逻辑为本地控制逻辑,可将全部接口设计转变为本地FPGA编程。在本次设计中,采用PCI9054信号接口进行传输。此种方案可避免对复杂总线的分析,还可采用成熟可靠的驱动程序,使软件设计难度得以简化。
2.3逻辑控制
该模块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在设计过程中可采用K7系列FPGA,其在性能与逻辑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引脚与可用IO分别有900和500个,与设计需求相符合。在FPGA内部,频率超过500MHz的数据综合采集难度较大。对此,首先将ADC复位,并初始化操作,将时钟计数清零,然后对其状态进行转换,提高CNV信号,并对ADC数据进行降频处理,通过内部逻辑以1:2的方式降频。最后在降频之后,为数据高位补零变为16bit,使其与FIFO宽度相适应,再将4路ADC数据整合起来变成1路数据,将其输入到FIFO中进行缓冲。在作为缓冲单元之外,还可对数据进行跨域转换。因FIFO读写采用多种时钟,可利用250MHz时钟将数据录入FIFO中,采用全局时钟将数据输出,由此实现时钟域的顺利转变,达到数据与系统时钟相同步的效果[2]。
2.4仿真结果
利用vivado工具与各个模块逻辑进行仿真分析,可获得各种资源用量的分布情况。在K7系列中,可提供LUT的数量203800,IO接口总量为400个。K7中的接口资源较为丰富,可采用该芯片作为控制核心,根据实验结果可知,IO占比量达到80%,采用其他性能较低的芯片数量无法符合设计需求。同时,在本次设计中,要想达到DDR3—1066的速率较为困难,即便采用K7芯片也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才可达标。总体逻辑占用量相对较低,可见该系统的逻辑功能还应拓展。例如,设置处理器核心,将采集信息分析工作转移到FPGA上,可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低速ADC朝着高速、高精度转变的目标。同时,以FPGA为控制核心,提高灵活控制采样开始与停止的能力。通过仿真结果可知,该系统可实现2Gsps的采样率,且具有12bit的采样精度。但是逻辑占用量相对较低,可见该系统的逻辑功能还应拓展,争取以较小的代价使采集数据与上位机之间实现稳定高效传输。
参考文献:
[1]徐志轩,数据采集接口.在NIOS-Ⅱ系统中A/D数据采集接口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产品世界,2019,000(008):154-155.
[2]凌波,李哲英.数据采集接口ADC_USBIP核的设计和验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02):10-14.
作者简介:姓名:王文新(1986.09--);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甘肃省陇南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现有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盾构超前地质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