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谦
中南大学410083
摘要:目前我国居住区建设已进入新的阶段,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呈现出封闭式、高层、人车分流并普遍建设地下空间等特征。而新的居住区建设要求又提出了建设开放式住区的要求,在大多数新建住区为高度封闭的完全人车分流模式下,探索此类住区如何逐步开放对未来封闭住区的打开和新住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安阳建业城三期是一个典型封闭住区,而同时它对住区开放进行了良好的探索,有很强的借鉴价值。本文根据对其的调研分析提出了人行系统及绿地的层级开放和基于人行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开放,为提出切实可行的住区开放策略提供思路。
关键词:封闭住区;人车分流;对外开放;规划策略
1.研究背景
1.1住区发展概况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居住区的规划建设思想发生了多次改变,从从建国初期的仿邻里单位到上世纪90年代的邻里改良式再到进入新时代后因地制宜的多元化规划,再到2016年国务院提出的开放式住区,这些规划模式来源于当时的规划理念、实际需求,后来也被居民实际需要所影响;而随着居住区的规划变迁,作为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体系也逐步变迁,从规则的网格式交通到分级的自由交通体系再到多元交通体系,从非机动车为主到人车混行再到人车分流,交通体系和住区建设相辅相成,本文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模式进行整理。
仿邻里单位是居于邻里单位的强调安静、便利的住区,其居住空间主要为大规模的行列式住宅,居住区整体规模较大,居民步行出行距离较长,日常生活出行对自行车依赖性强,路网形态以规则网格式为主。[1]
改革开放之后,居住区开始考虑地方特色,利用地形地貌和周围的道路景观,而他对应的交通模式则更偏向于对内外道路进行分级,梳理内部路网的结构,增加路网布局的自由度,不再一味追求对称的布局,控制出入口等。
在2006年以前的各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中都规定:“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2]明确指出居住区内的道路线型尽可能顺畅,但用于内外联系的道路则要通而不畅以避免过境车辆穿越;同时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道路网应尽可能短捷,做到结构简明;同时要考虑到行人的使用需求,尽量较少过长的交通出行。这导致了居住区交通方式的两个变化,第一是伴随着住区封闭的通而不畅,另一个是居住区内部交通模式逐步走向人车分流。[3]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居住区的规划理念的探究,全国逐步形成了“住区一组团一围合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以及衍生的相关组织结构。而与之配套的“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宅间路”的三级道路等级也随之兴起;随着机动车交通量的增大和住区的密闭式管理,住区更多追求内部的边界和安全性,住区开始打造完全步行的组团内部道路和独立的中央步行道路,实行部分人车分流乃至完全人车分流模式。
1.2开放式住区建设要求
201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4]
而随着新要求的提出,原来强调密闭性的封闭住区也要逐步开放,根据对相关文件的整理和理解,本文将住区的开放性要求分为车行交通的对外衔接、非机动交通的逐步开放、设施共享和住区界限的打开四个方面,其中车行交通的对外衔接主要为住区内部主要道路和城市道路的衔接联通,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非机动交通则和设施共享相互联系,通过人行流线联结住区内外的人行节点,并依靠住区对外开放设施及绿地和住区外人行流线进行有机结合;设施共享主要有大型公共建筑的多住区共享,如幼儿园、小学、卫生健康设施等,住区绿地的共享等;住区界限的打开则要求早先被强调的封闭性管理,明确的带有门禁系统的住区边界逐步打开,变为开放式住区。
2.案例现状情况及评析
2.1案例概况
本文选取了建业城三期进行调查研究,案例为完全人车分流式封闭社区,其特点主要为地下车行,地上人行和明确的住区界限等,对此住区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新要求下的住区逐步开放的方案模式进行探索。本文对选取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及访谈研究,从其交通开放模式、配套设施协作模式、住区界限及功能分布和绿地开放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再结合收集的其他资料,对交通开放、配套设施共享两个方面探讨调研住区的开放策略。
建业城居住区位于安阳市北关区平原路与漳河大道交汇处西北角。根据安阳市最新城市规划图(2007-2020)中,城市规划划分为五县四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安阳市主城区目前逐步发展形成“一主两副”的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形成中心城区为主,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安汤新城为辅的发展格局。而基地位于中心城区的北边,距离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较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2案例开放性调研
2.2.1车行交通系统
调研对象东临平原路,可直通市中心区域,西接化工路,南近三台街,北侧距离漳河大道、北辰大道都比较近。同时由于直接与住区相连的四条道路除了平原路为主干路以外,其他都是支路,车流量不大,案例内为东西两个地块,规划建设时住区开放的要求和标准仍未取得统一的标准,导致住区两个地块内部与外部的交通联系不是非常紧密,有效避免了城市交通对于住区交通的干扰。
图1 案例的外部交通分析
案例东侧地块的车行入口为西北两个入口,西侧地块则为南北两个入口,所有入口都放在了支路上,且没有车行出入口放在两个地块中间的道路,合理避免了入口交通拥堵的情况。案例是一个完全人车分流住区,所有机动车行驶全部放在地下部分,而地下与周围道路的接口一共有四个,地下车库的停车位基本都租赁给了住户,保证不会有特别多的外来车辆进入车库,对该住区的通行形成一定压力。经过了解,住区对车库入口进行一定的车流限制,有明确的入口与守卫。
图2 建业城交通分析
根据内部居民的访谈得知,小区内的交通干扰并不严重,外部车辆进入居住区的情况较少,同时因为城市开发进程和现状外部交通来说,建业城所在地车流量不大,大多数人会选择地块东部的城市主干道平原路通行,所以对内部造成的影响不大。通过调研可以看出,该居住片区分为东西两个组团,组团内部呈现出极强的私密特征,对于车行交通来说,该住区的封闭性较强。
2.2.2住区边界与人行流线
图3住区边界
通过调研得知,该小区仍然建有围墙,只是对小区出入口的限制稍加放松,虽然近些年住区主导开放共享,但建业城仍强调安全性及私密性,而为了方便周边居民和行人,商业等配套设施在住区出入口附近,商业界限也更靠近出入口的方位,整体而言住区的边界仍是限制住区开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住区内的人行流线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行人及其他人使用配套设施和绿地的外部线路和居民使用的返家线路。其中外部线路的节点主要为入口广场以及入口大堂的接待区,配合室外景观带,给使用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周围居民及行人提供良好的路线指引及感官,并利用广场部分满足合理的交流休憩需求,提升行人的舒适感。而对于住户来言,经由中心花园到组团景观、宅前景观再到入口门厅,这一过程中,从开放空间,到公共空间、半开放空间,最后到私密空间,环境的私密性逐渐增强,喧闹度递减,提供一条绿色舒缓,怡人减压的归家动线。
图4 居住区人行流线
住区人行道路采用的环状结构,本身其内部道路系统与城市交通有一定的隔离,但是外部交通的进入仍然会对住区环境造成干扰。另一方面,居住区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居民购物、休闲的需要,在地块东西走向设置了两块商业及配套设施点,不仅为小区内部的居民服务,同时也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便利,但是组团内部的绿地和休闲设施虽然开放,但是限制较多,周围的人流无法完全享受住区内部的绿地和设施,所以对于行人来说,这还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住区。
综上所述,因为住区内部的部分设施、绿地广场的开放及人行流线的组织,该住区存在一定的开放性,而根据住区周边居民的调查得知,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会经常使用住区内部的广场绿地,平均频率甚至达到了每周四次以上,这证明了住区存在一定的开放性,且住区本身的人行流线的组织较好,可以给住户和周边居民提供良好的体验感官。
2.2.3配套设施与功能分布
在基地1.5千米以内存在较为完善的教育及商业设施,这也为住区内部的设施减少了压力,但是公共绿地及广场的缺失,导致部分周边居民会选择前往住区的广场及绿地进行休闲娱乐;而距离最近的大型超市家润多超市距离相对较远,部分小规模购买生活所需的行为会被就近解决,这都使得住区的相关设施场地被行人居民使用,而进一步对住区的开放性提出要求。
图5 住区周边配套设施
而建业城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因为其人行流线的开放和本身规划设计时所确定的设施共享和广场开放的策略,使得住区的相关设施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但是住区共享的设施只局限于住区外围集中布置的设施和场地。同时因为住区采用完全人车分流模式及环状的路网结构,其内部设施与城市共享必须通过住区的人行流线和广场空间实现。
图6 住区功能结构
而因为上述的人行流线的部分封闭性和相关限制,导致住区的临街商业和广场的开放度较高,内部的广场及配套设施的开放度较低,多为住区住户使用。
2.2.4住区景观广场
住区内的绿地主要分为对外的公共绿地和对内的住区绿地,公共绿地包括公园绿地、中心广场和公共绿地,住区绿地主要为组团绿地。公共绿地因为对外服务的要求,开放度要求较高,而公共绿地中广场是人流和交通流的集散地。住区的两块中心广场都布置在住区实体界限之外,位于主要人行出入口,他们和位于住区东侧的公园绿地采取沿街式空间布置模式,主要以硬质铺地为主,保持与城市互动,将住区内的公共空间在空间位置上向外延展和布置,依托城市公共空间或城市道路将其融入城市系统中,扩大住区公共空间的服务范围,也满足了相应的开放要求,开放度较高。
而住区内公共绿地布置在住区中心,主要为住户和部分周围居民服务,对外开放的程度次之,又起到串联内外环境,完善住区景观结构的功能,是住区的景观核心,而根据访谈得知,现在使用公共绿地的多为住区居民,只有极少数是外来人员,因此可以判断住区内部景观广场的开放度较低。
组团绿地的作用基本为观赏和休憩,基本不对外开放,环境较为安静舒适,适合部分不喜欢吵杂环境的住户和返家途中的住户进行观赏,并通过景观的转换和空间的延伸给予住户更好的体验。
图7 住区景观结构
3.部分开放模式探索
3.1人车分流模式下住区人行及绿地开放策略
基于建业城的开放策略和对相关资料的研究,本文提出对应住区的层级开放,其主要特点为住区边界逐步打开,与外部交通直接联系的住区道路完全开放,服务住区内外的组团道路“联而不畅”,宅间路合理开放。
对于封闭住区来说,逐步打开是必然要求,而根据建业城的相关措施的优缺点评价,本文提出,住区边界可以由原有的实体边界变为不可穿越式景观带或取消门禁系统的边界。在边界打开后,外部人流和内部居民进入住区,就需要利用住区绿地及广场对人流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引导。住区主要出入口打造较为大型的绿地广场,和住区周围的绿地广场有机联系沟通,为周围游人和本住区的住户提供临街活动空间,而主要出入口延伸出的住区道路要求完全开放,不被限制,能够适应住区开放的要求。
而对于有设施需求和其他需求的居民,利用住区级绿地广场合理引导,因为商业购物,休闲娱乐等多样性活动通常以广场空间为中心展开;绿地则由于本身具有较强的生态功能和休憩性功能,与医疗设施、教育设施和日间照料中心等对周边环境要求较高的设施关联性较大。住区级开放空间可以分流绝大多数对公共服务设施有需求的人行,进一步分散人流。而负责联系它们的组团道路则要求即与外部联通,又不能过于联通而带来一些干扰,比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会给居住区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降低住区的舒适度和居住生活品质,因此提出内外联结,但不能过于畅通。
最后对于通过宅间路的返家居民和前往组团绿地的居民,道路的开放度没有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放。
3.2基于人行开放的设施共享策略
根据调研和研究,本文将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开放度要求分为三类,分别是商业设施、教育医疗设施、社区服务设施等其他设施,并针对每类提出对应的规划策略。
商业设施是居民最常使用的基本性设施,商业设施既为所在住区提供服务也能为城市提供服务,需要根据相关需求,灵活建设,因此住区商业设施对外开放要求较高,此类设施应布置在住区外围,和上述的对外的绿地广场搭配建设,在主要出入口附近及住区临街绿带附近建设商业设施集群,可以直接服务住区内外居民。
教育医疗设施具有较强的公共性,通常此类设施都有府的资金支持,与之对应这些设施设置就需要考虑与城市共享的问题。在配置过程中需要从城市角度去考虑其规模和服务范围,加上从近年来一些住区幼儿园及卫生服务站配置规模的扩大和位置外延等情况看,相关设施的共享性也逐渐提高,所以大多数住区不再单独建设教育医疗设施,而是利用片区的教育医疗设施,如果住区内有教育医疗设施则要求他们具有极高的开放性,尽量布置在与城市道路毗邻的地段或交通便捷的区域。
社区服务设施、健身设施、居民停车场等由于其本身的服务社区性,服务人群主要以住区居民为主。而住区本身的行政管理设施从其内容性质来看主要服务于住区本身的,与城市的关联性较低,所需的开放性也较低。而未来防止过于开放对居民造成困扰,尤其是对居家时间久又对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很强依赖性的居民(如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造成很大障碍,且存在安全使用的隐患,上述设施可以集中设置在住区内部和组团绿地中,利用人行流线隔离外来居民,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
4.总结
建业城是一个有着良好示范价值的住区,一方面,它的本质仍然是由围墙、内外环状道路和完全人车分离系统组成的封闭式住区;但另一方面,它在地上采取了一定的开放措施,通过人行的开放和设施绿地的共享,对于住区开放进行了良好的探索,有很强的借鉴价值。通过对其的调研和分析,本文提出了完全人车分流社区的两方面的开放策略,人行及绿地的层级开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开放,充分利用住区内外联结形成的多级道路,和相邻布置的不同绿地广场,对住区进行合理的开放,将整个住区打造为由开放空间向私密空间层级递进的模式,同时针对住区的设施特点,合理的布置在不同的人行流线和绿地组团中,充分发挥设施的共享效能,实现住区的开放,带来宜人街道尺度与通达性的提升,在出行方面,居民有更多的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也能够更贴近居民,使街道空间更安全。但是仍应该警惕的是绿地和设施的开放带来的环境品质的下降,对公共设施的破坏和管理维护的权责混乱,和使用人数变多变复杂而对安静环境的强行改变。
参考文献
[1]柴旭.我国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问题规划策略初探[D].重庆大学.2005
[2]《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S].2006.
[3]吴正旺,韩宇婷,单海楠.从通而不畅走向人车分离[A].建筑实践.2015.01:73-76.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S].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