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镇化规划技术与革新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5月14期   作者:张越叙
[导读] 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的双提升作为主线,
        张越叙
        天津天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4
摘要: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的双提升作为主线,整合有关区域发展的社会、生态、经济、人文等重大问题,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贯穿始终。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要求;土地管理;现状问题;策略;措施

        城镇化就是以科学发展贯穿始终,以人为本,城镇功能上实现产城一体化,资源环境上实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打造新型城镇体系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社会,最终达到城乡统筹发展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

        1.新型城镇化体系结构
        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既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注重于城镇的空间组织结构,既城镇体系内各个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联系及其组合形态。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应该通过系统理论方法研究整个城镇体系的结构,从整体效益出发,组织体系内各城镇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新型的城镇化体系结构,不只局限于中心城市、中心镇、建制镇的规模等级划分,城镇发展轴及城镇密度等空间结构提升,而是在产城一体化的基础上,将城镇当成综合性的区域生产、生活服务中心,既考虑不同城镇在体系中的专业化分工,又强调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优化其城镇职能。
        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有效处理产业带动下的就地城镇化,如何建设产城一体的特色城镇,如何在城镇体系中结合产业项目及产业园区城镇化,如何面对新农村社区的城镇化,成为城镇体系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有效融合了产城一体化结构、非建制产城项目(比如旅游综合体)、新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

        2.环境生态处理方案
从城市所造成的能源危机角度来看。全世界80%以上的能源被城市消耗,同样比率的二氧化碳是城市所排放。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潮期,消耗了全世界42%的水泥,35%的钢材,同时,迅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带来了石油进口的迅猛上升。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随之而来的能源消耗也大增,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味追求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的势头,其结果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大量减少,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以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为主旨的“精明增长”、“紧凑发展”理念,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需要城镇化生态解决方案:在城镇规划手段上,重视土地、水等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严格执法,禁止资源的浪费。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和完善重大环境质量预警、检测和反馈系统。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污染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在宣传教育方面,培养公民节俭、文明、环保的消费理念,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及生活习惯。


        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将被动的生态治理,转化为主动的生态建设,并将生态建设融合到生态带动性产业(如休闲产业)中,进一步实现生态产业型城镇。这样的城镇化,可以形成良性结构,实现市场与商业运营上的有效发展。
        3.传统城镇体系结构的缺陷
        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空问相互作用密切的城镇群体组织,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是中小城市所无法替代的,中等城市是连接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桥梁,是传递大城市强大功能的载体,其自身也具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小城市和小城镇则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要素的集散地,是农村市场经济活动的中心。
        目前我国城镇体系结构不够合理,区域与区域之间不平衡,区域内部也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城镇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形成了城市带、城市群,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首位度较高,中小城镇发展较落后。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不平衡,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严重考验,相同职能类型的小城镇重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
        4.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第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机制,实施城乡合理规划。规划是一项工作的总纲,空间布局的一体化更需要规划先行,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城市的布局、生产力的分布、要素的搭配,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一要科学规划,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形成设施齐全、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城镇体系。二要坚持建设标准化,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三要坚持管理规范化,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四要坚持运作市场化,树立经营理念,搞活城镇资源,把存量资源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运营,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发展之路。
         第二,“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从制度上消除二元结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户籍被人为的赋予更多的职能,跟劳动人事关系、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紧密相连,因此,户籍制度是其它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二是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应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对其所分得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转包、租赁、有偿转让或作为资本入股。”三是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要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链接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二要“支持农业产业化及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带动农民的作用。”三要实施新型工业化,当前经济发展形态正逐步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这是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新型工业化通过自身的产业扩张张力,辐射、连接、裂变以及吸纳一产和三产,带动一产和三产的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的社会化集成系统机制,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要按照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以支持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向为农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上转移,逐步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城规划管理对策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7(01).?
[2]赵健,安诣彬.加快县城规划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5(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