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流域生态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5期   作者:朱礼涛
[导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视,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日益复杂化

          朱礼涛
          宁明县峙浪乡国土规划环保安监所  广西宁明  532508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视,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日益复杂化,在规划工作中需要将空间规划与区域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国土空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功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的发展条件下,国土空间规划与流域生态规划的结合具有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下流域生态规划的相关策略,对于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水平、流域生态规划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生态规划;协调
          当前,随着我国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一特征,加强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处理,使得国土空间规划更具合理性、科学性。流域生态规划是新时代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新要求,有关的规范部门都需要从各个流域的具体情况出发,增强对流域空间、资源的合理规划,使得流域生态发展能够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趋势、构想与要求保持一致,促进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生态规划的创新。
1.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重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其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此外,十九大报告中还明确出了新的发展理念,比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新的发展理念要求在任何的发展过程中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1]。因此,在这一新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要是改变传统架构的限制,在传统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其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均是从国土空间的开发与保护视角来进行的,而整体的规划工作中,政府与相关部门是主要的参与主体,规划过程中通过统计、空间以及调查等静态数据与分析方法,重点关注国物质空间层面的结构、功能及土地具体利用,并要加强对一些特殊国土空间的控制,比如,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实施的是“自上而下规划、静态分析支撑”的规划。而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切实考虑居民的基本需求,切实满足人们基本生产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区域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开发与利用,坚持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国土空间多规合一的原则。因此,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模拟相结合、物质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规划相结合”的要求[2]。
2.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流域生态规划概述
          流域生态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下的基本要求,其最终目的是要在流域内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形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协同集约开发的流域与山水廊道空间,其包含的规划内容非常多,比如,水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等内容,这些规划内容在一些时候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相重合的[3]。因此,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流域生态规划,实现了多个规划内容的叠加,能够整合生态资源,实现综合规划。生态流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囊括了多个学科、专业的规划内容,为提升规划水平,要将各个学科与专业分步骤加以协同,从物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实现良好的规划与协调。
3.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流域生态规划策略
3.1流域水系规划
          流域水系规划是流域生态规划的重点,在规划的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要提高流域水系的防洪能力,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基础上提高流域水系的生态效益。

一般情况下,防洪规划要以流域为单位,在整个流域内分散建设防洪基础设施,使得原有河道的防洪压力大大降低。非工程防洪措施主要包含了以下方面:(1)保障河流廊道宽度、过水断面面积符合要求。从当前我国河流两岸农业活动、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河流对于廊道宽度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五、六级河流单侧河岸的廊道宽度需在100~300m;四级河流廊道宽度需为60~200m;三级河流廊道宽度需为30~100m。通过适当增加廊道宽度与过水断面面积,不仅可以提高河流的防洪能力,还有助于河流生态效益的实现[4]。(2)在地形与土地利用规划要求下,河流两侧与交汇节点要尽量保留或者规划大型洪泛区,使得支流在汇入主干河流其能够达到滞洪需求,在此规划要求下,流域内的每一级河流都需要进行滞洪空间的科学设置,严格控制人们在滞洪空间内的开发建设活动。
3.2保护自然河流与湿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的自然河道逐步被截弯取直,甚至在有些地区在河流湿地、滩涂上建立了相应的水利设施,虽然这些水利设施在建设时都设有植草护坡,但是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十分有限。因此,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下,流域生态规划同样需要加强对自然河流、湿地的保护。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生态规划的过程中,尽量保留河道的自然流向,在河流两侧预留河道摆动空间,使得在水流的过程中,可以对水流速度加以科学控制,在流域内创造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在河道内及两侧的植被方面,尽量维持鱼类所需的低水温环境,而在河道内的深浅滩可以营造更为丰富的水环境,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果在该流域内存在一级河流,需在河流两侧至少预留15~50m的森林缓冲带,实现区域内的自然生态保护。
3.3生物多样性保护
          流域生态规划的过程中,必需要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时,需结合流域内生物的具体情况,构建本土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体系,比如,建立山脊栖息地、高地栖息地、湿地栖息地、水生栖息地。在每个流域内,尽量建立大型栖息地斑块,与流域内已有的公园系统等充分结合起来,实现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众休闲功能的有效结合。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5月,我国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达到了1.18万处,在其中,共有474处自然保护区,占据了我国国土总面积的很大比重[5]。虽然我国的自然保护地总体面积较大,但是,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一些自然保护地被路网与城镇建设所割裂,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现象。部分自然保护区缺乏完善的规划与管理,难以发挥其生态效益,很多动植物濒危灭绝。针对这一现状,在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流域生态规划中,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要建立山脊廊道、河流廊道以及生态廊道,为动植物提供迁徙通道;在河流两岸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动物的栖息需求,保障廊道宽度设计的合理性;对于一些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域、廊道而言,需通过生态桥梁与生态箱涵的建立来保持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进行,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人们逐步提出了流域生态规划的理念,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流域生态规划工作需要充分实现二者的协调,进一步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实现生态保护、资源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志芳,岳文静,王思睿,等.综述国际流域生态修复发展趋势及借鉴意义[J].地理科学研究,2019,008(002):221-233.
[2]胡小江,郑重,路雁冰,等.对新形势下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9(36):27-28.
[3]岳文泽,代子伟,高佳斌,等.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8,032(012):66-73.
[4]王立新,李永宏,梁存柱,等.水陆统筹的流域综合治理与管控[J].北方经济,2019(10):26-27.
[5]吴丹,邹长新,林乃峰,等.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状况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08):1676-16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