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瑶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7
摘要:为应对国内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的快速扩张引发的一系列城镇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提出并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结合某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实际建设,借鉴相关经验,积极开展风景园林与海绵城市综合运用方面的相关研究,为风景园林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出更多有创意、有中国特色的策略,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促进风景园林和海绵城市的共同发展,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美好自然家园。
关键词:海绵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海绵技术措施;
前言
结合实际,以海绵城市理念为研究背景,对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要点进行了分析。
一、海绵城市概述
1.海绵城市的建设重要性
随着城市高速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有了较高的要求,城市园林建设在该背景下也取得快速的发展。城市园林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城市的整体环境和美观性,让居住在城市的人群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时也能够判定一个城市的居住环境的适宜性。而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也是城市中美感的重要体现形式,对实现城市的多元化发展很重要。海绵城市主要是对城市的雨水以及污水等水资源进行管理,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海绵城市的设计,能够让海绵城市和海绵一样,有效的控制雨水、污水能够实现排放自如。
2.海绵城市与生态公园的关系
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新时期发展之下的产物,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城市规划理念的出现,能够有效的消除雨水对于城市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应用。因为城市所处地区的环境不同,自然环境也会给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园林的设计人员要充分的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环境特征,从而可以使得设计方案适应当地的发展,促进城市园林的高速发展。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对植物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要在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园林植物类型,气候对园林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植物的生长方面。因此,在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通过“海绵化”的方式,将“绿色设施”以及“灰色设施”内容结合起来,让雨水和污水进行收集整合,通过收集、输送以及净化的方式应用于生态公园,使其能够实现统一,这对提升生态公园景观工程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3.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以构建海绵城市为目标,以海绵城市建设导则六字方针“渗、滞、蓄、净、用、排”为设计理念,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公园景观有机结合,通过公园下渗系统、收集转输系统、调蓄净化系统及雨水利用系统等四大系统,从源头到末端逐级控制,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实现初期雨水污染的有效消减,雨水峰值径流的有效降低,区域水生态的有效改善,形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示范工程。
二、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
在海绵城市中生态公园规划设计需要以海绵公园建设环境为主。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海绵公园建设的需求,依据当地的水文、地理来进行相关的设计,并进行相关的调查,看看城市人群中喜欢传统风景园林的人数多,还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喜欢人群多。此外,在海绵公园规划设计上,还需要考虑到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要进行科学的划分,以满足海绵城市功能的需求。
2.尊重现状,坚持资源节约和低碳
当前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在海绵城市中进行海绵公园设计时,需要将海绵公园作为环保基础,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以及材料,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设计,并且在设计阶段中,还需考虑到海绵公园建设后的实现目标,从而切实的将生态性体现,使其能够实现雨水收集、污水收集处理的有效应用。
三、技术措施
1.下渗系统
公园道路系统及活动场地采用透水型铺装,在保证路面荷载的基础上,对道路及场地面层和基础进行透水设计,实现自然降水的有效下渗和地下水的有效补给。海绵城市在设计中的海绵公园,其可以实现雨水的收集和使用。在净水操作结束之后,工作人员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处理完成的水资源逐步的渗透到自然环境中,进入到土壤环境内。这就需要生态园林系统内应该逐步的建设完成完善的渗水系统,这是海绵园林成功的重要性指标。在生态水池的周围空间中,应该合理的种植绿色植物,从而可以使得水资源得到有效的渗透,使得雨水逐步的进入到土壤内,不仅可以促进植物的快速生长,还能够调节土壤环境,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支持。
2.收集转输系统
采用植草沟、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对公园内雨水进行收集转输。一方面对初期雨水进行净化;另一方面,通过下渗降低雨水峰值径流。此外,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以及采用植草沟替代传统雨水管道的做法,可以有效实现雨水下渗,补充绿化植被根系需水,减少市政用水量。城市园林的设计环节,必须要综合考虑公园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区域,要铺装具备较强透水性的材料。通过在大量的位置上铺设透水材料,能够不断的增大公园内部的透水地带的面积,使得积水能够逐步进入到透水区域的下方空间中,避免在雨天出现路面水膜的问题,提高交通运行的安全性,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
3.雨水利用系统
在公园低洼处设置雨水利用系统,将汇水区域内2年一遇及以下的降雨全部收集、处理,用于公园景观水体的补充以及周边区域的绿化浇灌,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区域水资源压力。在前期的设计之后,后续的施工环节对于整个公园的效果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该阶段中,要最大限度内发挥出海绵城市所产生的蓄水作用,充分的利用城市内部环境,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率。海绵城市中的海绵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全面的吸收雨水资源,积极的改善城市内部环境。因此,在公园建设中,应该合理的设置雨水的收集净化措施,以更好的利用雨水资源。首先,要合理的设计雨水净化基础设施,保证雨水资源可以有效利用。净水是进行海绵公园建设的关键性措施,也是最大功能;其次,在海绵公园建设中,应该合理的规划设计蓄水池,保证雨季可以及时的收集雨水。在初步收集的雨水时,要注意不能直接使用,否则将会引起环境污染,并且对土壤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进行净化处理。在公园中种植绿色植物,比如灌木、乔木等种类,可以更好的提升公园的净化效果,还能够防止水土流失问题的存在,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调蓄净化系统
设置雨水收集池、设置雨水调蓄池、入湖人工湿地3处调蓄净化系统,通过对雨水的蓄积、净化、降低峰值径流,提高入湖水水质,改善公园水体环境质量。在项目构建调蓄净化系统的主要节点,通过地形围合有效组织地表排水,结合排水溢流口和管道收集整个西南片区约15h㎡范围内的降雨,经过初期雨水截污弃流过滤装置处理后的雨水进入PP模块组合式雨水收集水池,经过初步沉淀后,进一步做过滤消毒处理后可作回用,补充水景及绿化用水,在高位降雨时期通过溢流收集并将多余的雨水迅速排入湖体。蓄水池采用专门设计制造的加强型成品装配式PP模块组合式水池,可收集450m3的雨水。
结束语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基于本学科的研究与实践范畴,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建云,宋晓猛,王国庆,等.变化环境下的城市水文学的发展与挑战———城市水文效应[J].水科学进展,2014,7(4):594-605.
[2]车伍,杨正,赵杨,李俊奇.中国城市内涝防治与大小排水系统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3,29(16):13-19.
[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