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薛建琴*,邱桂才,苏建华,朱竹君,丁卓文,秦宗宝
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康复医学科 江苏 常州 213200
摘 要
为探究篮球联合训练方式对患者运动能力的康复恢复帮助程度,随机将50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A组观察组(n=25)和B组对照组(n=25),两组均进行相关常规方式进行康复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篮球训练方法进行康复治疗。以Fugl-Meyer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躯干控制测试(TCT)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评定。实验结果表明:8周后,A、B两组的各数值评分相比采用康复训练方法前均有显著提升,其中A组的评分改变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篮球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协调能力、稳定能力、行走能力、躯干控制能力等。
关键词 篮球;康复;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
近年来,脑卒中类疾病越来越普遍,并且脑卒中的发生将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将至人死亡,根据参考文献[1]可知,脑卒中已经严重危害国民的身心健康,已经一跃成为危害中国居民的第一致死疾病,较多数发达国家相比,脑卒中在中国的发病率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心血管疾病却低于发达国家发病率,在成人范围内,脑卒中是导致其残疾的主要因素[2]。相关数据表明,每年全世界1500万人患脑卒中,而在这1500万人中,将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导致永久性的不可逆的残疾[3]。脑卒中患者由于其大脑受到创伤,故在其发病后将直接导致患者躯体的运动能力、控制能力、平衡能力等方面发生重大下降,直接影响患者生活品质,同时在无人照顾情况下极有可能对患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4-5]。本科室将标准篮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健康恢复训练治疗,通过实践表明,该训练方式能够在临床治疗上获得较好恢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 选择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入院治疗的50位患者为本项目的分析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7.7±10.15)岁,病程(25.55±9.75)d,脑梗死34例,脑出血16例。本试验拟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分析样本随机分为 A组、B组,
A、B两组样本的其余因素并不影响本试验的结果统计,如病患的性别、身高、体重等,见表1。
1.2入选标准 所有卒中诊断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6]所制定的相关要求及规则[6];年龄≤70岁,患病时间<6个月,有偏瘫症状,无高级脑能力缺陷,能够准确听从康复治疗及评定命令;运动功能评级处于Brunnstrom Ⅲ期以上。
1.3排除标准 测试样本人员有认知能力缺陷,无法正确理解基本命令;合并有其他影响肢体感觉、步行能力的其他疾病;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肾等疾病;有恶性肿瘤及精神病史;既往有精神病史、痴呆及认知障碍;感觉性或混合性失语;瘫痪侧肢体严重痉挛等。
1.4研究方式 50例患者按就医顺序进而进行数字排序,依据随机排序表(由SAS9.4统计软件产生) 经研究人员分为A组和B组,其中两组样本数目各25例。2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训练方式包括但不仅仅包括肢体摆动运动、体协调运动、运动平衡训练、站立做起训练、移动训练等训练调控方式。每日1次,每周6天,8周为1疗程。B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篮球训练(采用7号标准PU合成皮革或天然皮革篮球,重量600-650g,圆周75-76cm,气压7-9磅)。患者参与训练每日进行20分钟的康复训练,每周休息一天,训练6天。
1.5篮球康复方案 康复方案按照因人而异、自易到难、量力而行的原则,动作由由浅及深,依据训练人员肌力、运动能力等,逐渐增加操作水平[5],训练不应该让患者感到疲劳和痛苦,在训练时要关注患者的体能和身体状况,在训练结束后第一时间测量患者的身体指标,如心跳及相关血压等,避免患者出现相关不适情况。训练的顺序如下:
1.5.1 仰卧位训练 ①双脚支球桥式训练:首先需要患者在帮助下双脚支撑的站在充好气的篮球上,双腿挺直,不得有弯曲,在外力协助下将上身及躯干有目的地离开支撑的床面或椅面,从而缓慢的控制身体的稳定及平衡,以此训练
②双脚控球直腿抬高:患者暴露小腿皮肤,以双小腿内侧夹紧篮球,将小腿有控制的抬离床面,做主动伸膝运动。③在②的基础上,通过左右两侧腿上下翻转,让篮球呈弧形翻转,带动骨盆前后旋转。④控球屈膝屈髋:患者患侧下肢屈曲,将篮球踩于足下,有控制的做下肢往复屈伸运动以让篮球来回滚动。⑤持球卷腹:患者手持篮球,将篮球贴于腹前,康复师固定其双下肢,患者做有控制的卷腹运动。3-5秒/次,8-10个/组,2组/日。可视患者肌力等情况酌情增加时间及频次。
1.5.2 俯卧位训练 ①俯卧控球屈膝:患者暴露局部皮肤,以双小腿内侧夹持篮球,将小腿有控制的抬离床面,做主动屈膝运动。②在①步骤的同时,双手抱头,有控制的抬起躯干做俯卧挺身运动;③持球俯卧挺身:患者将篮球抱于怀中,康复师固定患者双下肢,患者有控制的做俯卧挺身;④腰部支球俯卧挺身:将篮球置于患者腰骶部,患者有控制的做俯卧挺身,嘱患者注意控制腰部尽量不让篮球左右滚动。为增加难度可手持哑铃做上述运动。⑤两点跪位腰部支球:将篮球置于患者腰骶部,患者上下肢呈对角支撑,嘱患者控制姿态尽量不让球滚动。3-5秒/次,8-10次/组,2组/日。可视患者肌力等情况酌情增加时间及频次。
1.5.3 侧卧位训练 侧卧控球内收外展:患者在协助下有目的地利用其双腿小腿夹住篮球,并做往复弯曲拉伸运动,上身躺在床面,缓慢的利用小腿作往复训练运动。3-5秒/次,8-10个/组,2组/日。可视患者肌力等情况酌情增加时间及频次。
1.5.4 坐位训练 ①坐位上肢控球:病人取坐位,双脚触地,将篮球置于桌面或床面,病人同手控制球,多方位来回推滚球;②坐位空中推送:患者取坐位,上肢伸直,双手夹持篮球,做肘部屈伸及躯干转动,以实现多方位空中推送运动;③坐位传球:当患者在多次训练恢复过程中情况好转后,可尝试的进行传球训练,即将患者稳定的坐在地面上,④在③的基础上,治疗师指导3-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取坐位(为增加难度可坐于Bobath球上),患者呈直立站姿,双脚接触地面,正面对其他患者,下肢自然展开,在多个患者间可进行适当地传球训练。2-3Min/次,5-8次/天。
1.5.5 站立位训练 ①控球屈膝屈髋:患者身体保持直立,健侧下肢站立负重,将篮球踩于患侧足下,有控制的做下肢往复屈伸运动以让篮球来回滚动。②负重屈膝屈髋:这种训练方式需要患者上身保持竖直状态,下肢跪踩在充好气的篮球上方,为保证安全需保持对篮球施力平衡,有目的的指导患者进行患屈伸运动。3-5秒/次,8-10次/组,2组/日。可视患者肌力等情况酌情增加时间及频次。
1.5.6 步行训练 ①持球步行:患者双上肢肘部伸直,双手掌夹持篮球,目视前方,做直线步行训练,②带球步行:边向前步行边拍打运球。
1.6 评定标准 A、B两组病人在接受系统治疗4周前后均由同一名康复医师用以下评定方法来对治疗结果进行打分:
1.6.1 FMA评定 Fugl-mayer评定法(Fugl-mayerassessment,FMA)是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量表之一。他可以从反射活动响应、协同脱离运动能力、反应速度等方面客观而全面的反应患者的运动水平,打分区间为0~34分,分数越低表明病人身体机能越差[4,7]。
1.6.2 Berg平衡评价量表(BBS) 评价者要求患者做出:摆动运动、体协调运动、运动平衡训练、站立做起训练、移动训练等训练调控方式等10个项目[8-9],最高56分,,分数越低表明病人身体机能越差。
1.6.3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 采用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
(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FAC)量表[10]评定患者步行能力: 0级(无功能);1级(需大量持续性的帮助);2级(需少量帮助);3级(需监护或言语指导);4级(平地上独立);5级(完全独立)。
1.6.4 躯干控制测试(trunk control test,TCT) TCT共有4个项目,每次评估均包括4组数据[11]:①由仰卧位向患侧翻身(TCT1);②由仰卧位向健侧翻身(TCT2);③由仰卧位坐起(TCT3);④坐起后坐于床边且双足离地保持30s(TCT4)。通过打分评比的方式表明各位患者的运动表现能力,0分代表患者不能独立的完成所规定的运动,12分代表患者能够基本完成要求动作但情况不流畅,25分代表患者能够有效准确完成所规定的运动。
2.结果
通过对比A、B两组在治疗前后的FMA、BBS、FAC、TCT数值可有效准确的反映出本文所采用的篮球康复模式是否有效,A、B两组的各数值评分相比采用康复训练方法前均有显著提升,其中A组的评分改变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篮球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协调能力、稳定能力、行走能力、躯干控制能力等。 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运动疗法的普及和推广,球具的相关应用已被运用于气质训练、相关形体和健康恢复中,目前常用如Bobath球等,可用来增强躯干肌控制能力、改善姿势和运动协调能力、缓解疼痛、增加关节协调性和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身体稳定性等[12]。由于篮球表面由曲线构成,具有分解力的特性,通过与患者的接触训练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感知能力、平衡能力、控制能力,所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协调能力、稳定能力、行走能力、躯干控制能力等,增加躯干核心肌群的力量,使偏瘫侧弱肌群逐渐得到活化,也能更好的提高躯干的平衡稳定性及协调能力,进而改善和提高患者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5,11,14-15]。通过一些身体协调方式进行患者的康复训练,如引体向上、仰卧坐起等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性能,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躯体控制能力和腰腹部控制力量,增强躯体控制稳定能力和身体协调水平。
2.2 由于所患偏瘫患者,身体协调能力差,在行走时肩关节不保持平衡,多数情况下一边肩关节成内收姿态,在患者保持直立行进时,患者身体整体重心发生局部偏移,步态不稳,步长相对于正常人而言较短,足底侧面保持接地时间较长,通过本文所介绍的篮球训练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患病痛苦,能够有效缓解躯干及脊柱的稳定能力,另外,采用仰卧位训练能够有效利用篮球的曲面进而实现身体的有控制的旋转,促进了患者的协调控制能力,保证了安全情况下有效恢复患者的健康,步行训练时患者以双手伸直抱球行走,可有效缓解患者步行时上肢不受控制的问题。除此之外,篮球能够有效带动身体运动,进而有效带动肌肉伸缩,尤其是弘二头肌、腹肌、背肌、和腹内外斜肌的伸缩,
另外,球类活动刺激躯干肌,发生肌肉收缩现象,尤其是躯干腹直肌、腹内外斜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和骶脊肌等核心肌群的收缩[4,17]。以球类为中心的组合训练通过小负荷、多次数的练习,增加深层小肌肉群力量,能够有效提升全身控制稳定能力,从而有助于病情的恢复[18]。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性能,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躯体控制能力和腰腹部控制力量,增强躯体控制稳定能力和身体协调水平。
2.3人员本身的感知与人控制身体平衡、稳定等能力息息相关,人体主要通过终端感知器,如皮肤,手掌、脚掌、关节等感受器。当身体站立时能够通过脚掌感知身体压力及站立姿势,并且能够通过脚底进而调节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20]。付奕等[21]研究发现通过外在干扰躯体感知的方式能够提升人体患病的几率,进而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保持机体感知可靠请对人体平衡的重要作用[22]。通过球体给人的反作用力挤压关节肌肉,促通本体感觉。我科在Bobath球应用于康复训练的理论基础上选用篮球,因其不但具有球类所具有的弹性、能动性、不稳定性,不受场地、空间的影响,简单灵活,易操作,增加患者康复积极性及趣味性,更因篮球表面的颗粒分布更为密集,增加手感,吸附抓力强,且具有一定重量,可增加一级负重感觉输入,在不断接触患者身体的过程中,反复传导有关关节位置、负重觉和运动的信息,增加本体觉输入,提升肌肉、肌腱、关节等的本体感受器知觉动作敏锐性。所以,篮球训练在肌力强化训练、核心锻炼、增强本体感觉刺激、姿势矫正、改善运动轨迹及模式、增强精准度及稳定性、加强平衡协调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患者等的辅助康复治疗,篮球应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便捷工具,篮球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躯干控制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国卒中流行报告2015[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2.王维治.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81-882.
3.陈小红,周凤,樊海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2):154-158.
4.杨勤,赵艳玲,朱正坤,等.Bobath球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4):247-249.
5.寄婧,王宁霞.Bobath球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6,31(1):81-84.
6.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7.凌畅泉,车革方,黄汉辉,等.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急性期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7,37(5):35-37.
8.Berg KO,wood-dauphinr S,Williams JT,et al. Measuring balance in the elder,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J].Physiother Can,1989,41(5):304-311.
9.李章吉.Bobath球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生,2016,32(27):171-174.
10.Hold MK,Gill KM,Magliozzi MR,et al.Clinical gait assessment in the neurologically impaired:reliability and meaning fulness[J].Phys There,1984,64(1):35-40.
11.毛朝琴,吴颖洁,孟一迪,等.强化躯干核心肌群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效果[J].安徽医学,2019,40(5):489-492.
12.Patricia M.Davies.Right in the middle[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0,110-117.
13.黎涌明,于红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14.Borghuis J,Hof AL,Lemmink KA.The importance of sensory-motor control in providing core stability: implications for measurement and training.Sports Med,2008,38(11):893-916.
15.刘烜玮,赵娜娜,肖鹏.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2,27(5):361-362.
16.毛玉瑢,李乐,陈正宏,等.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与下肢三维运动学及动力学相关性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5):442-447.
17.沈怡,王文威,陈艳,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9):830-833.
18.刘耀荣.瑞士球训练为中心的组合力量训练与传统阻力训练对人体平衡能力作用的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10):892-897.
19.李昌柳.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内科,2017,12(4):49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