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您了解么?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8期   作者:赵玉珍
[导读] 人们到医院进行常规检查的过程中,血常规检验是大多数疾病检查的基础项目

        赵玉珍
        绵竹市中医医院   四川绵竹   618200
        人们到医院进行常规检查的过程中,血常规检验是大多数疾病检查的基础项目,也是全身体检必查的项目。血常规检查中包括很多血液指标,比如说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根据这些结果,主治医师能够更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疾病的判断。当前,临床上检查血常规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静脉末梢采血、静脉采血等,检查方法的不同会导致检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大家都了解吗?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血常规检验经常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通过对血液指标的分析能够评估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在实际的临床检验过程中,末梢采血法的应用最为广泛,实施血常规检验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使用的血细胞分析仪也越来越先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选择静脉采血法应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与静脉采血相比,末梢采血法具有更加方便的特点,更容易被采血者以及临床科室所接受。但是,对于血常规指标来说,两种采血方式得出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静脉采血法的采血部位为前臂肘静脉、末梢采血法的采血部位为左手中指内侧。无论是选择哪种采血方式都需要在空腹的状态下进行。一般情况下,静脉采血法会对患者进行一次性静脉血采集,并将血液标本放入真空试管中保存,具体的操作如下:护士首先准备好需要使用的医疗器械,将患者前臂甚至,充分暴露出采血的部位,在采血部位上方5-6cm处绑上压脉带,指导患者握紧拳头,将静脉突显出来,利用棉签蘸取碘酊,涂抹在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等待碘酊完全挥发后,使用酒精棉球擦拭采血部位,采血针头与皮肤呈30°度穿刺,缓慢沿着静脉壁刺入静脉腔中,拉动注射器针栓,出现少量回血时,将压脉带解开,煮面拉动针栓收集血液标本,采血结束后,让患者松开拳头,用酒精棉球擦拭,并按压采血部位3min。将收集到的血液标本放入真空抗凝管中保存。末梢采血法同样实施一次性末梢血采集,将血液标本放入真空试管中保存,具体操作如下:护士首先消毒自己的双手并带上乳胶手套,按摩患者的左手中指内侧,指导手指出现充血的情况,利用酒精棉签消毒采血部位,护士将采血部位捏住,另一只收将无菌采血针刺进采血部位,深度大约为3mm,立即将针拔出使用无菌棉球将第一滴血擦去,用吸管对准采血部位,收集到足够的血液标本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采血部位。将收集到的血液标本利用稀释液进行稀释,振动摇晃混合均匀后,开始进行血常规检查。
        两种采血方式在测定模式上的选择存在着不同,静脉采血法会选择静脉全血模式;而末梢采血法则会选择末梢血预稀释模式。进行血常规指标测定时,需要将两种采血方法收集到的血液标本置入血细胞检测仪中,通常在2个小时内血液样本会检查完毕。

从临床累积经验上看,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静脉采血法检测出的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以及血红蛋白(HGB)明显高于末梢采血法的检测结果,并通过多项研究表明,静脉采血法的检测结果稳定性明显高于末梢采血法的结果稳定性。
        从医学研究上看,末梢血的血液组成成分包括:毛细血管、动脉静血、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因此检验结果稳定性步入静脉血采血检验结果。与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相比,末梢血的重复性比较弱,因此无法真正反映出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于末梢采血法得出的结果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而血小板计数偏低,因此无法真实反映血液循环的情况。进行末梢血采集的过程中,如果患者的血流速度比较慢、血液不通畅,就会导致组织液混入其中,进而形成微血块,其检查结果也会和静脉血检查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查中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除此之外,在进行静脉血采集时,血液样本质量容易受到患者紧张、进针深度的影响,导致出血量减少,无法达到血常规检验用量,需要反复挤压手指才能够得到足够的血液,这样很容易使血小板加速聚集,组织液将血液稀释,进而干扰到血细胞检测仪的计数结果。如果利用静脉采血法,则能够有效地减少这类情况的产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末梢血样本进行检查前,需要用稀释液稀释,那么稀释液的酸碱度、渗透压、离子浓度等因素都会对白细胞的形态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细胞计数时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利用末梢采血法得出的血常规指标结果中,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偏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都要低于静脉采血法的结果,而末梢采血法检测结果中的平均变异系数明显高于静脉采血法检测结果。利用静脉采血法得出的血常规指标不仅仅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更为准确,重复性也明显优于末梢采血法。
        通过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将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除了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之外,其他的7项参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在进行血常规指标测定时,不同的采血方式度血细胞分析的测定准确性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使结果出现明显差异,如果将静脉采血以及末梢采血交叉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测定的结果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情况。除此之外,静脉采血收集到的血液标本可以在出现可疑结果的时候进行重复的检验,其安全性非常高,出现交叉感染、医源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血液分析仪的使用寿命明显长于末梢血检验设备的寿命。对患者进行末梢采血时,由于采血量比较少,并且血量非常有限,一旦出现可疑结果干扰准确性时,无法对血液样本重复检查,需要重新采集末梢血,则不仅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还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说,利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时,可能会让细小棉纤维随着血液纳入技术系统中,可能会堵塞计数的管道,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还可能缩短血液分析仪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不同采血方式得到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一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静脉采血法的结果稳定性明显高于末梢采血法的结果稳定性,因此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伴随着这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使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高,我们需要积极引入先进的血细胞检验设备,不断提高血常规指标的准确性,给医生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给患者们带来保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