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良[1] 孟凡坤[2]
山东省警官总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02
摘要:目的 分析上肢骨折麻醉中运用右美托咪定与臂丛麻醉联合的效果。方法 于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94例上肢骨折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予以罗帕卡因联合臂丛麻醉、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并对两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与维持时长、平均动脉压以及术后镇痛予以对比。结果 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比对照组长(P<0.05);两组麻醉前平均动脉压的比较无显著区别(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镇痛效果持续时长比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比对照组小(P<0.05)。结论 上肢骨折麻醉中运用右美托咪定与臂丛麻醉联合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上肢骨折;右美托咪定;臂丛麻醉;效果
臂丛麻醉是上肢骨折常见麻醉方法,但术中由于阻滞不全追加麻醉的情况较多,导致过度镇静风险出现。右美托咪定的镇静镇痛与抗焦虑效果显著,没有显著的呼吸抑制作用[1]。现对上肢骨折麻醉中运用右美托咪定与臂丛麻醉联合的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94例上肢骨折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7例患者中,有男23例,女24例,年龄58~66岁,平均年龄(62.52±4.74)岁;骨折原因:重物挤压伤9例,高空坠伤14例,交通事故伤24例。观察组47例患者中,有男25例,女22例,年龄59~67岁,平均年龄(63.42±4.65)岁;骨折原因:重物挤压伤10例,高空坠伤15例,交通事故伤22例。分析两组骨折原因等因素区别不明显(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都接受臂丛麻醉,患者选择仰卧位,使患侧肢同侧颈部完全暴露,头部偏向对策,于超声辅助下在斜角肌肌间沟皮肤将穿刺针垂直刺入,进针到患者产生异常感觉,并且回抽无液就可应用麻醉药物。对照组采用罗帕卡因麻醉,术前监督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建立静脉通路,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其生命体征。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泵注,负荷量0.5μg/kg,在10分钟内输注结束,每小时维持剂量0.2μg/kg,持续泵注到手术结束前10分钟。
1.3观察指标[2]
记录两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与维持时长、平均动脉压以及术后镇痛(镇痛效果持续时长与术后疼痛评分,疼痛评分根据数字模拟评分法评定,总分10分,分数越小,疼痛越轻)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软件SPSS21.0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检验用t,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觉神经阻滞起效与维持时长
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比对照组长(P<0.05)。见下表1:
3讨论
臂丛麻醉在上肢骨折是一种常见麻醉方式,可使麻醉对机体与生命体征的影响明显减小,减少并发症出现。最近几年,气管插管麻醉在临床被广泛运用,但其会使患者医疗费用明显增多,且此种麻醉方式的操作对患者机体刺激较大,影响患者术后机体康复[3]。术中追加药物支持麻醉能够获取较好效果,但患者进行全麻后很容易导致剂量依赖性呼吸抑制出现。右美托嘧定是一种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用药后可使手术操作对机体刺激明显减少,减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其他镇静药物相比,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效果明显,极易被唤醒,呼吸抑制情况较小,药物成瘾性不会出现[4]。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维持时长、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术后镇痛效果持续时长与术后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与其他研究结果相近。
总之,上肢骨折麻醉中运用右美托咪定与臂丛麻醉联合,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初勇.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对上肢骨折手术的麻醉疗效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 2017, 25(015):53-54.
[2]于国军. 右美托咪定在上肢骨折患者臂丛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与临床效果评定[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7, 38(010):1172-1173.
[3]安爱荣.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对上肢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分析[J]. 临床研究, 2019, 027(007):84-85.
[4]黄俊.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对上肢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90):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