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娜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2403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收治流行性感冒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单纯西医组,每组各80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比单纯西医组好(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流行性感冒
前言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又称病毒性感冒,是由流行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伴有咽痛和咳嗽、胸骨后不适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迅速发展引起各种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重者可引起呼吸衰竭、多器官损伤。
1、一般资料
自2019年11月7日至2019年12月8日,本院内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感冒160例患者,效果良好,全部病例均符合流行性感冒的诊断及分期标准。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23~63岁,平均43岁;西医组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16~63岁,平均38岁。2组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程度及性别、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西医组
①尼美舒利颗粒50~100mg冲服。②盐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15~30mg或注射用细辛脑8~24mg,静脉点滴。③0.9%NS250ml,注射用头孢米诺钠1.5~3.0g,利巴韦林注射液0.6~0.8g,二羟丙茶碱注射液0.25~1.0g,静脉点滴。④5%G500ml,注射用酒石酸吉他霉素40~100万u或注射用阿奇霉素0.25~0.5g,静脉点滴。qd,3~7天为1个疗程。
2.2中西医结合组
在用以上西医疗法的同时采用中医疗法,治以辛温解表兼和解少阳并清里热,治疗用药:荆芥10g、防风10g、羌活20g、银花10~30g、连翘15~30g、柴胡20g、黄芩10~20g、野菊花15~30g、厚朴10~20g、橘梗10g、陈皮15g、甘草10g等。因本病以发热为其主症,因此本方重用退烧良药柴胡,视势而定,可加至50g,痰涎壅盛,喘促不出时,可加葶苈子20g、车前子20g、冬瓜仁30g等;咳痰黄稠,可加鱼腥草30g、薏苡仁30g等。本病后期,热势已去,寒邪已除,余邪已衰,主要表现为燥热伤阴之象,治以滋阴润燥,润肺祛痰辅以祛除余邪,药用元参20g、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百部15g、枇杷叶15g、淡豆豉10g、淡竹叶10g、桑白皮20g、杏仁15g、厚朴10g、陈皮15g、甘草10g等;胃阴不足者加芦根30g、石斛20g、玉竹20g等;肾阴亏虚者加山茱萸20g、山药20g等。余者随证遣药,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3~7剂为1个疗程,两组病例用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鱼腥、油腻食物。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①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血WBC+DC正常;②显效:高热、头身酸痛、咽痛等症状消失,疲乏无力、咳嗽等症状未缓解;③有效:所有症状减轻但未正常;④无效:症状未缓解或加重。
3.2治疗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治愈54例,显效14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西医组治愈31例,显效20例,好转1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2.50%。两组总有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组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中西医结合组优于单纯西医组。
4、讨论
流行性感冒病原微生物为流行性感冒病毒,为RNA病毒,分甲、乙、丙三型。流行病毒抗原有变异的特点,按抗原变异的幅度大小可分为:①抗原漂移,H和N变异幅度较小,变异的毒株称为变种,甲型流感每2~3年可发生一次变种;②抗原转变,H和N同时发生变化,导致产生了新的亚型。由于人群对新的亚型缺乏抗体,常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后,其神经氨酸酶对细胞表面粘多糖类的作用,可是细胞外层出现间隙,使病毒进入上皮细胞;其核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可溶性抗原,并从核内渗出到胞浆周围,复制的子化病毒通过神经氨酸酶的作用排出上皮细胞,排出的病毒扩散感染至附近细胞,并使大量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受染、变性、坏死、脱落,产生炎症反应。临床上出现发热,肌痛和白细胞减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老人、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易发生流感病毒肺炎与继发细菌感染。
尼美舒利颗粒为解热镇痛药,冲服可解热、解除头身疼痛等症,利巴韦林注射液为抗病毒药,可抵抗流感病毒。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与注射用酒石酸吉他霉素或注射用阿奇霉素配伍,可大大提高抗炎作用,能很好的控制支气管炎、肺炎。二羟丙茶碱注射液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且对其黏膜充血水肿也有缓解作用,并有很好的平喘作用。此流行性感冒属中医瘟病范畴中的冬瘟病,温为阳邪,易化燥伤阴,温邪与痰饮相交结易成顽痰,胶着难去;寒为冬令之主气,寒性凝滞、収引,寒、温、痰相交结更是缠绵难去,每每使人发病更是凶险,而温邪使人发病,具有热象偏重,往往以发热为其主症,加之阴液渐伤,热势不减,再加寒邪外阻,使温邪不能外达反而内侵,邪不治,其命休矣。本病初期拟以祛寒清温为主,同时本病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阳主症,因此就必须兼以和解少阳,用荆芥、防风、羌活辛温解表,祛除寒邪,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银花、连翘、野菊花、橘梗、甘草清热解毒。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含柴胡皂甙,有明显的解热、镇静、镇痛及消炎作用,因此本方重用柴胡从而加强其解热镇痛及消炎作用。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情报资料室资料提供及北京有的单位对中药抗病毒作用专题研究指出,柴胡、羌活、防风、银花、连翘、野菊花、黄芩、百部、甘草等80余种中草药在体内或体外具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本病后期,热势已去,余邪已衰,寒邪已除,主要表现为燥热伤阴之象,治以滋阴润燥,润肺祛痰辅以祛除余邪,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滋阴润燥、敛肺,百部、枇杷叶、桑皮、厚朴、瓜蒌、杏仁、陈皮润肺祛痰平喘,元参、豆豉、竹叶、甘草祛除余邪。本文观察中西医结合组在总体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刘业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风热证)的临床观察[J].大众科技,2015,1(7):120-121.
[2]高鸿.浅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今日健康,2015,1(10):43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