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关系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8期   作者:魏晓红
[导读]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关系。

        魏晓红
        蔚县中医院   河北省 张家口    075700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关系。方法:抽取本院中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间接收的8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并作为测验对象,运用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女性患者为对照组,例数为35,男性患者为实验组,例数为45。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压和医治前后的神经缺损评估。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症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备可比性,青年脑梗死的危险要素为心脏疾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病因主要为小血管病变占38%、多种潜伏病因占18%、动脉粥样硬化性占16%等,会诊结果男性患者脂代谢异样很高。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期间病症很轻,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以及危险要素没有关联,男性患者的患病率很高,危险要素包含糖尿病、高血压等,该病因主要为小血管发生病变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等。
        关键词:青年脑梗死;严重程度;危险因素
        45岁以下的脑梗死患者称之为青年脑梗死[1],主要因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患病,能在短时间内造成脑局灶性损伤,因而引起疾病。当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患病率持续提升,对危险要素和临床特性提升了认知,高危要素的抑制变成临床主要医治方式。抽取本院中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间接收的8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并作测验对象,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关系,并获得优良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中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间接收的8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并作为测验对象,运用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女性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例数为35,患者年龄介于23-40岁之间,平均年龄(32.8±2.4)岁,实验组例数为45,患者年龄介于25-45岁之间,平均年龄(35.2±1.9)岁,对比患者的基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探究方法  整理全部患者的年龄、心脏病、脑卒中病史、饮酒等资料并对全部患者实行有关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全套、心电图等。
        危险要素评定方法  1饮酒:一天饮酒量高达240g,并且维持6个月并且更长。2高血压疾病:血压维持同等或者高达150/100mmHg。3糖尿病:空腹血糖高达8.0mmoL/L;饭后1h的血糖高达12.1mmoL/L。
        医治方法:患者患病率5h内评判神经功能损伤,排除内脏性能障碍等,检测血压水准,对患者实行健康知识宣传,手术后对其实行康复指示。
1.3 评价标准
        根据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神经功能损伤、病因进行对比,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测验中全部数据均进行分析后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运用(%)表述,数据采取卡方检验,测验结果采用t值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明该实验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解析
        8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占56.25%,女性35例占43.75%,比较男女患者的例数,男性患者显然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解析
        本次测验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青年脑梗死是一项严重脑血管疾病,理应对该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有较多掌握,有利于防患脑梗死的患病率[3]。相关资料显示,男性患病率明显要高于女性,男性作为主要患病群体。有医学工作者指出,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等作为青年脑梗死的危险要素,糖尿病、心脏病与危险程度没有关联,与本次测验结果相同。临床中多运用手术方法和药品方法对患者实行医治,降低神经功能损伤为主要目标,完成医治疗效,促使患者康复[4]。
        总而言之,青年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期间病症很轻,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以及危险要素没有关联,男性患者的患病率很高,危险要素包含糖尿病、高血压等,该病因主要为小血管发生病变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等。
参考文献
[1]陈德鹏,杜敢琴.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7(19):30-31+33.
[2]唐玲,余震,张东平,李琳.青年型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2):3244-3246.
[3]陈建堂,诸景辉,叶旦阳,张威,沈晶晶,郑虹立.急性多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08):1013-1014.
[4]蔡荣.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1):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