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李志鹏
[导读] 初中地理教学作为文理科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其教学意义不仅在于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量,更在于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基于对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教育渗透优势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渗透策略:首先,更新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视角创设教学活动。其次,注重教材内容开发,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教育功能,引入谚语、古诗等内容。再次,利用课外时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

李志鹏   德阳外国语学校  618000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作为文理科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其教学意义不仅在于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量,更在于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基于对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教育渗透优势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渗透策略:首先,更新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视角创设教学活动。其次,注重教材内容开发,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教育功能,引入谚语、古诗等内容。再次,利用课外时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新教育;初中地理;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09-01

        一、引言
        地理作为初中才有的科目,其内容范围较广,既包含地质结构变迁,不同类型地质地貌特征学习,又包含季节变迁、昼夜更替等日常生活现象的解读。初中地理学习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具有中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通过初中地理教学可以激起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好奇心,将地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于素质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学,除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量,而且通过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实现地理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地理育人的作用。
        二、地理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势
        地理学科作为跨越文科和理科的综合学科,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综合分析能力,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能够了解某一地方的人口分布特征、民族特征、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我国的综合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框架,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教学方式的更新,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爱国情操,丰富自己的情感。
        三、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更新理念,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目前很多地理老师教学是就教材讲教材,不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教学,尤其是针对一些农村地区地理老师,部分老师缺乏基础专业知识,对课本教材知识认识不不够深刻,不能有效地拓展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初中地理应有的人文教育作用,在实践中应注重对地理老师的再教育,提高老师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人文素养。首先,注重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是灌输式教学,老师只需要把知识讲给学生就好,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感。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师生互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从学生视角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其次,加强教研组探讨教学。通过本专业同年级老师的相互交流,共同挖掘教材内容,发挥教材应有的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作用。再次,多渠道学习知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老师可以利用网络渠道搜索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内容,将其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从而丰富学生情感,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注重将初中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结合。


如讲解山川、河流这些地质地貌时,老师可以先播放关于中国山川河流的图片与视频,让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有一定了解。同时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质与地貌,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只有两者的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未来社会的不断进步,进而丰富学生情感,将人文因素贯穿到学生教育中。
        (二)注重教材开发,体现人文素养
        初中地理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气候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入古诗、谚语和民谣等教学内容,通过这些知识一方面加深对所学习地理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可以引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来讲解天气知识,应用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来帮助学生理解秋分、冬至等二十四节气,让学生明白二十四节气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同时在讲解我国各个地区气候差异时可以引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让学生记住同一天同一时刻对我国贵州、云南等山区而言可能会有不同的天气,基于此老师可以引导性地提问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特殊的气候?通过引导性教学,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提高学生对我国地域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诗歌、谚语都非常形象生动,能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学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另外,可以让学生学习地理课堂以外的地理知识,主动从相关的书籍中获取地理知识,如让学生阅读《徐霞客游记》等,学习徐霞客的艰辛付出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体现人文精神的精髓。
        (三)利用课外,丰富学生情感
        在课外学习环节,地理老师要注重通过课外学习内容的布置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学生复习课堂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老师讲解过省份等知识的时候,可以布置学生课下研究下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地理学习的视角审视自己城市的地貌等。让学生在课下积极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自然风光、文化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并在下节课中与其他同学一起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对自己城市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内心的自豪感,通过认识家乡的课外活动带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在课下复习环节,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家校互动,通过该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索。
        四、小结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教学,而且注重通过教学活动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初中地理学习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作用主要体现在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结合过程中,在实践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国家,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对自己国家民族风情、非遗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在认知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景思鸿.浅谈新教育理念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亚太教育,2019(10):95.
[2]伏晶.灵活运用世界热点,发挥地理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3:13-14.
[3]黄昊玥.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