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生活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孔伟
[导读] 根据网课后的学情反馈数据可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是贴近生活的课堂,让学生有参与感的灵动的课堂。而中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生活化教学情境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已成为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促进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够增强教学的代入感,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更

孔伟   泸州市古蔺县古蔺镇第一小学校  四川  泸州  646510
【摘要】根据网课后的学情反馈数据可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是贴近生活的课堂,让学生有参与感的灵动的课堂。而中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生活化教学情境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已成为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促进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够增强教学的代入感,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其在生活中能够更加理智的面对不同状况,并应用学习到的知识有效保护自己,并实现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的真正提升。
【关键词】生活情景化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06-01

        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最能紧扣时代发展脉络的,自然当数道德与法治教材。如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要想实现有效性教学,就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体味生活、感受生活,并在生活当中汲取知识。所谓生活情境化教学,即教师将教材、学生以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悟教材中的知识与道理,进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能够透过教材探寻到生活本质,同时获得自身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的提升。以下,我便粗浅地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活情境化教学展开具体分析,希望能够对课堂改革的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首先,生活情境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非只是案例的堆砌,也不是教师东拉西扯满堂灌,而是应该符合教学要求,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对生活情境化教学的开展教师应该遵守如下具体原则:
                一方面,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应该与具体教学目标相贴合。并能够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统一,只有这样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设置才能迎合教学需求,而并不会使学生感到不适。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道德品质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教学理念,即在教学中借助生活这一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所以,需要教师为学生创建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趣味化教学情境,以此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思考道德,并做出合理的选择与判断,从而在实践中落实。此外,强化情境的体验和交流。生活化教学情境除了要符合教学目标,同时更要带动师生合作、互动,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构建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
        二、在道德与法治中运用生活情境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素养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1]。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致使道德与法治课程范围比较狭窄,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内容,却忽视了学生价值观与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以此强化学生良好的政治认同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做情绪的主人”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针对情绪这一话题的讲解,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让善于表演的学生来演一小段情景剧:某同学没经过你的允许,用了你最喜欢的物品,或在食堂打饭时,插了你的队。这时你是否会出现烦躁的情绪呢,对这种不良情绪应该如何进行调解呢?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鼓励其积极发言,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更能够使其形成一定的判断能力,并最终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潜移默化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2]。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教学体系却比较庞大,有时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提升其学习效率。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公民的合法权利”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现实生活的案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观看生活,也可以看教学视频:小明买了一袋大米,但是刚过保质期,但是商家拒绝赔偿或退换。回家之后,奶奶宽慰小明说,我们年轻时,能有点玉米都吃不粗了,谁说过期大米不能吃。小明气不过,最终还是拨打了12315,并将此情况反映给了相关人员,问题也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小明的做法对吗,对其行为你有怎样的评价?是否有其他办法能够解决问题?通过将这种鲜活的生活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且是看得见用得着的。
        三、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除了教室,还应该有广阔的天地。教学改革的显著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而不是给他们现成的结论。探究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因而,教师可以把课堂延伸至社会生活中去,为学生带来真实的社会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去体验知识,而不是纸上谈兵。在这种情境中围绕探究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进而形成感情的共鸣,获得情感的升华。例如:我们学习《文明交往礼为先》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当志愿者,组织学生去街上做一些公益服务工作,指挥行人过马路、劝导学生排队等。完成任务后,学生填写清单,收集自己说过了哪些礼貌用语,做了哪些服务大众的事。从言到行,感受“礼”的作用和魅力。
        总之,生活是课堂的“一方活水”,我们要让课堂灵动,就得让生活之水远远不断流进课堂,让孩子走出课堂。这样更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起到教化育人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孙邑.创设思辨情景培养思辨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践探索[j].内蒙古教育,2018(18):21—22.
[2]陆鸳鸯.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实践研究.华夏教师,2018(14):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