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王慧
[导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最大程度的利用文本内容、语言形式和情感因素,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进行有效训练,培养语感,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王慧   湖北省十堰市五堰小学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最大程度的利用文本内容、语言形式和情感因素,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进行有效训练,培养语感,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阅读对话语言素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13-01

        一名好教师要做到“把想好的事做实了,把做实的事记全了,把记全的事理顺了,把理顺的事悟透了。”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有重点的培养取向。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表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对话过程,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最大程度的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信息、语言形式和情感因素,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进行有序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要着重训练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会利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来与他人交流,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见闻感受,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说完整话,表完整意。
        语言表达要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好好抓起。在低年级时就要开始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好的习惯就养成了;中年级要抓好长句的训练,表达意思要完整;高年级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表述自己观点。复述课文、复述语段、复述句子都是一个课堂阅读教学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师在讲课中就与文本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复述,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维,有展示自我语言表达的空间来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在锻炼学生说话的过程中要讲求潜移默化,不能操之过急。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有足够的信心,要相信自己,欣赏这些可爱的孩子。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会说话,会说完整话,会表达完整意思。
        二、说真心话,道真情意。
        阅读教学重于阅读情景创设,教师把课堂教学氛围调动活跃了,才能激发学生爱说、乐说心里感想,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要将学习作者的表达和掌握阅读方法融合起来,把文章的主旨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给学生读懂作者说了什么,怎样说,为什么这样说,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学生理解了完整的主旨情感,会发自内心的把真情实感表露出来。在学习了一定数量类似的文章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握这一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当学生遇到类似的文章,就会用心去理解,会用情去感受。
        三、说体会话,抒感悟情。
        领会文本的意图,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作者表达特点。教师认真钻研好的课文,读懂作者的表达方式,了解独特的表达方式背后的情感、思路,是落实关注表达的基础。教师读懂了,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表达出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在教学设计上做到精心设计,教师应先通过文本细读深入理解课文,并且是一类课文综合设计,然后根据新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接着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实现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课文材料,设计言语活动,勤加练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能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教学环节必须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必要的指导之后,尽量少讲,让学生多讲多练多思考,把感悟表达出来,把作者想说的话、文中主人翁想说的话、自己想说的话都喷发出来,增尽语言学习的经历及积累。只有精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有效地教学过程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动力,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效益才能明显。
        四、说文中话,理清文路。
        领会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教科书章节编排就是编者把一类文章放到一起,有的是表现或弘扬一种思想和精神,有的是编排写景、写物、写事、写人等为一类,教师要教的是一类课文,即文体相同,结构或者语言风格相似的文章,要站在“一类”课文上引导、概括,如以物为题的写事文章,一般可以这样来读:先概括后具体,或者先具体后概括。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课文作者的表达特点,通过学习体悟,模仿练习,将其转化成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要学习行文思路,帮助学生认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把握文本内涵,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提升自我的思维方式。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如何围绕所要表达的内容一步一步写出来的,我们关注文章的叙述顺序,关注人物情感的变化,关注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作者为何选这件事?哪是写得祥细,哪是写的简略,还有文章是如何开头、分段、过度,怎样前后照应、结尾等。
        二要学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教师课堂中结合具体文本,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训练语言表达。
        三是学习表现手法,就是学习作者在行文时常用的表现手法来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方式,有想象、联想、烘托、对比、渲染等,这里浓墨重彩,那里轻描淡写。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特点,是让学生自己发现作者的行为思路,有了多次的发现体验后,学生就能掌握阅读策略与方法,就能更好地自己读,读多了自然就会学着表达。如果常做这类练习,慢慢的,学生就会获得良好的语言感觉,而且提取整理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五、说文外话,拓展延伸。
        一堂好的阅读课,要有知识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在教学《花脸》时,文本中的我为什么特别喜欢关老爷的花脸面具,让学生转换角色谈谈关羽的英雄事迹,学生都能一一说出关羽的故事,表达得声情并茂,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这些知识的来源,我们农村学校的孩子一些是在网络和影视上学到的,大多是学校大量开放阅读课外读物学得的。我们建立了室外读书乐园,把图书室的书放置教室外走廊书架上,任何时间学生都可以随手拿到书阅读,一个月更换一批,一次就更换五百册书籍,增加了学生阅读量,知识自然就丰富了。我们学生都有一本《采蜜本》,把阅读文章的好词佳句、精彩文段记录下来,丰富语言积累过程,为课堂对话训练储存资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