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曹兴寅
[导读] 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思维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成果都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收获回归到生活中去等等。是真正意义上落实素质教育,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能很好的进行思维引导至关重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经验,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提示,循序渐进;鼓励求异;寓学于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从

曹兴寅   旺苍县东河小学校  628200
【摘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思维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成果都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收获回归到生活中去等等。是真正意义上落实素质教育,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能很好的进行思维引导至关重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经验,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提示,循序渐进;鼓励求异;寓学于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思维;引导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69-01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很好的进行思维引导,学生就更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解决问题更有创造性,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结合教学经验,浅谈如下:
        一、联系实际
        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来源于实践生活,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定义等,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想生活情境,合理组织教材,借助学生对实际的了解,用真实的语言、有趣的活动、形象的物体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以至用。例如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整理我的“文件”》,这一课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学会文件、文件夹的更名、复制、移动和删除,如果单纯的讲解、示范,无法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建构起知识,因此以实际生活──整理房间为认识载体,让学生从生活中出发,整理房间,对文件、及文件夹进行分析,文件就像是一件物品,文件夹就像是一个箱子,文件太多了,如果不整理,那么乱糟糟,但是将文件按一定特性分类放在文件夹中,这样就会很统一,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逐步领会整理文件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过程。
        二、引导提示
        通过引导提示点拔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快更准地的理解,从而理解、掌握自己不明晰的知识,深入到最佳的学习情境中去。学困生也能通过教师的提示,激起学习的兴趣,拓展思路,实现自身更大的突破。例如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五课《美丽的海滨》,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曲线工具。通过提示,让学生循序渐进,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提示学生画心该用什么工具呢?还可以用什么工具?会用曲线工具画心吗?用曲线工具中碰到了什么问题?能总结一下用曲线工具的心得吗?学会曲线工具了,觉得曲线工具除了画伞外,还能做些什么呢?小组合作尝试一下。
        三、鼓励求异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要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拓宽思路,灵活思考,发展求异思维。在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对于学生自己能完成的内容,大胆放手,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独力思考。例如在教学小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爱美的热带鱼》时,画鱼的眼睛,除了用刷子工具外还可以用到画图程序中的哪些工具?自己探索实践一下。画鱼的肚子呢?是不是只有用直线工具一种?给鱼“穿上漂亮的衣服”可以用哪些工具?哪些工具可以配合着使用?鼓励学生求异,结果不是目的,而是探索、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灵活思考。
        四、寓学于乐
        让学生在动中促思,在玩中长知,在乐中成才,在有趣的实验操作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课堂知识的吸收效率并快乐地学习,是引导又一制高点。例如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从网上寻找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比如“海锦宝宝骑独轮车”这一游戏,这游戏要求是海绵宝宝接到一个新的冒险任务,它要骑着独轮车穿越障碍。这些障碍就是英文字母,现在需要你来帮助他完成任务哦。在键盘上输入对应的英文字母,便可以消除障碍了。通过让三年级的学生玩,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对键盘的操作和英文字母的辨识,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五、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才会有创新,且学习并不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是结束,而是在不断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有效地实现课堂延伸。也让学生有了思考的起点,有了思考的目标,更可能让他们在思考的进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带出课堂的问题,必须是新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是有助于深化、拓展本节课的知识或者有利于开启下节课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例如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课《在因特网的海洋中冲浪》时,课后拓展延伸问题是:前面老师展示的魔法中用到收藏夹是一件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记住那么多又长又复杂的网站地址,但是如果我换了一台电脑打开收藏夹却看不到我之前收藏的那些网站了,这是为什么呢?谁能够帮老师这个忙,找到解决方法呢?下节课告诉老师好吗?这样的拓展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强化了兴趣,还会启迪思维,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入到更深、更广阔的领域,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契机,因势利导,通过思维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发展求异,促进学生思考,推动学生领悟,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顾琳,侯敏洁.信息技术优化了“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04.
[2]姜长福.别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J].学校管理,201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