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初探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1期   作者:胡锡敏
[导读]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儿能否很快地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是关键所在。这也是幼儿园、小学、社会共同探讨、关注的问题。如何搞好幼小衔接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胡锡敏   四川省泸县福集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儿能否很快地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是关键所在。这也是幼儿园、小学、社会共同探讨、关注的问题。如何搞好幼小衔接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8-004-01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由于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不一样,在幼儿园里孩子是处于被照顾的地位,孩子饿了渴了冷了老师都会照顾到,而且幼儿园教学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孩子会比较轻松,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他们始终扮演的是一种受到照顾和依附于别人的角色。而小学教育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孩子是完全以一种独立的角色进入小学生活的。并且小学生活更加程序化,秩序性更强,更多地需要孩子的主动性。面对突然变化的环境孩子往往有不适应感,也会形成一种焦虑,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本文将着重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一、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与投入
        学前教育的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积极贯彻和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意见,为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幼师的培训活动,使广大幼师有机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可以组织幼师观摩先进幼儿园的活动组织方式,汲取宝贵的教学经验;另外,要为幼儿园和小学的交流提供桥梁和纽带,促进幼小衔接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
        二、引发幼儿上学兴趣,从心理上过渡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他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关系很大。所以,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让幼儿产生我要做小学生的愿望,我要上学的愿望,从主观上有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愿望和行动,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例如,在主题活动中安排一系列的相关主题,如《做个小学生》,并带领孩子们参观学校环境,看看小学生们每天是怎样上学的,和小学一年级开展班级手拉手活动,让孩子们熟悉小学生的学习环境,还会组织他们参加小学生的一些课外活动,看看小学的学生除了学习外都做哪些活动。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学生的愿望。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渲染小学生活,凭空想象,将小学生活说得言过其实,这样孩子入学后发现没有那么好,会产生被骗、失望的情绪,不利于将来的学习。
        三、教师要把握好教育方向,明确教育目的,合理施教 
        要帮助儿童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必须正确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不能截然地以两个阶段的特点去看待儿童,而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衔接。


目前由于幼教机构的改革,管理不完善,学前教育比较混乱,目前许多幼儿园在教育中不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施教,搬用小学的那一套;有的小学在入学前进行摸底测验,以此作为新生编班的依据,一些家长迫于压力,要求幼儿园对儿童进行拼音、识字等超出幼儿园教育范围的教学;有的幼儿园为了争取生源,盲目地顺应家长的要求,过早地对儿童进行超容量的教学,剥夺了儿童大量的自由活动和游戏时间;有些幼儿教师所教知识和技能不规范,学生汉字书写笔顺错误,写字姿势不正确;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课本提前教给幼儿,拼命在知识上加码,过早地让幼儿进行紧张的学习活动。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造就了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幼儿教师要严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小学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对初入学儿童的要求,例如,可以在40分中的课堂教学中安排5分钟左右的趣味活动,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重视学教具的使用等,不要急功近利,给儿童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以致于产生厌学、辍学的现象。
        四、提高家长认识,为小学输送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为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例如早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穿着校服、背着书包上学校,家长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
        (二)调整好幼儿的生活规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幼儿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另外,家长应培养幼儿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自己去做的习惯。比如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
        (三)精心营造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可为幼儿特辟一个独立的学习小空间,选择幼儿喜爱的台灯及实用的学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还可精心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四)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还是家长接送比较好,但要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横道,迷路找民警。让孩子记住父母名字、电话及工作单位全称。
        结语:
        幼儿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在注重幼小衔接教育的同时也要深刻认清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我们在抓好智力开发的同时,应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打好基础,搞好衔接,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幼儿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段伟红,任群芳,王妍.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科技风,2020(17):216.
[2]罗中会.浅谈幼儿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