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分析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王小宁
[导读] 本文是笔者在从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专项调查研究形成的,文章从现状调研出发,总结出当前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发展成果、短板和发展方向,探索提出有关解决方案思路。

王小宁   四川省德阳市电化教育馆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本文是笔者在从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专项调查研究形成的,文章从现状调研出发,总结出当前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发展成果、短板和发展方向,探索提出有关解决方案思路。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  分析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27-01

        自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来,教育信息工作面临新的目标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到学校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以下内容和读者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一)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1.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三通”建设。以我市为例,建成教育城域网,基本完成我市教育信息化“三通”建设。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 “班班通”教室达总数的90%以上;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人人通”全覆盖,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具备网络教学环境。
        2.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两平台”建设。为近全市师生提供超过16TB教育教学资源,建成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等多项应用系统。
        (二)积极开展信息化管理及应用工作
        1.发挥试点引领作用,推动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进程。完成多个国家级、省级信息化试点工作。启动 “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引领,推动地方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进程。
        2.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活动,积极构建网络直播课堂、异地同步课堂,将优质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农村(薄弱)地区学校辐射;同时与先进发达地区名校合作,引入优质课堂资源。
        3.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尤其对中小学学科教师、农村教学点教师、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教育信息技术管理人员队伍的开展全员提升工程,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
        4.创造条件引导师生积极参加信息化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取得不错的效果,以我市为例,参加的各类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9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专项奖22项,获省级一等奖99项、二等奖151项、三等奖198项、专项奖99项。
        二、主要差距
        从目前来看,已完成的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智慧课堂建设应用相对滞后
        目前在信息化建设应用发达地区,围绕电子书包、智能平板等形式的智慧课堂建设应用比较广泛,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目前,我市仅部分学校的个别班级开展了此类智慧课堂教学活动,成效还不明显。
        (二)学校教室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面临升级换代
        学校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周期已长,普遍反映多使用效果大大下降,设备更新的迟滞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育活动开展不足
        全市学校的创新教育(创客、STEAM教育、Scratch创意编程、机器人、数字化探究、AR/VR/MR、人工智能等)学习活动开展水平亟待提高、创新教育学校覆盖面亟待扩大。



        (四)部分系统建设与应用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主要差距体现新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还没有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决策者对此重视程度不足。
        三、原因分析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经费投入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和主要驱动力。十二期间是财政投入较大时期,因此能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软硬件建设,此后财政投入力度大幅下降。主要用于基本运行维护,和教学的基本需要。并能应“信息化2.0规划”的要求,在智慧教育、智慧校园等方面实施有规划、有步骤地持续投入。
        2.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能力不相适应
        以市级管理部门为例,市级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及应用专业人员仅4人。全市学校无论大规模学校还是小规模学校,普遍缺乏信息化专门机构,严重缺乏全面规划和建设的能力。
        3.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水平不足
        一是资源和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现有数字教育资源质量不高,与教学匹配性不强,不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教研部门在指导教学时未能及时适应新的信息技术环境,技术装备建设与教学应用出现脱节;在装备与资源发展的过程中,多数教师还存在技术与课堂创新融合的意识缺乏,上述现象都可能加深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难度。
        二是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更新滞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随着信息化发展加速,各学校出现了“设备缺口亟待补充”“设施设备趋于老旧落后”等问题,导致信息化建设所需投入持续累加,加剧了财政压力。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多方式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二是引导学校自主开展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的建设和应用;三是争取政策支持,从政府层面引入大型有实力的技术型企业;四是探索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众筹共建机制,发展品牌学校、引入社会机构、搭建信息化平台、挖掘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质教育。
        (二)整合机构、引进人才,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推动改革合并同级教育信息化工作相关机构工作,实现教育信息化功能优化和人员整合,加强科研技术力量,积极争取增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中高级技术岗位,引进专业人才解决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二是引导学校建立内设专门信息化机构,明确信息化机构职责,确立工作分管校领导,机构负责人应由学校中层干部专任,做到责任明确,事权统一。
        (三)加强部门协同,深入推进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化部门或装备部门的工作,其涉及的单位包括教育行政、电教、教研以及中小学校等部门单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范围内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应当成立相应的组织和协调机构,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在学校层面,广大中小学校作为政策实施的主体,需要广泛发动校长和教师的积极参与。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广泛调研,制定政策,在政策设计中对两者深度结合的参考标准做出清晰的界定,增强一线学校和教师参与变革的主动性,激发并培育他们参与推动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动力。
        教研机构应当以研究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技术需求为基础,梳理和查找新技术有可能提供支持的教学“难点”和“痛点”,引入技术资源并培育两相融合的生长点。逐步引导教师意识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并不是出于应付上级考核的压力,而是切实为教学工作提供便利,也有助于破解教学难题、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化管理部门要广泛听取一线教师与教研机构的意见建议,深入市场了解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以教育教学管理为中心,紧紧围绕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实际应用与需求,科学制定规划方案、建设方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