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马磊
[导读] 新时期,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美感的培养,以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语文的内涵,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在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具体策略进行探究。

马磊   黑龙江省海林市柴河第一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131
【摘要】新时期,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美感的培养,以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语文的内涵,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在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具体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情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54-01

        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还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高中语文审美情感培养的必要性
        梁启超曾在《饮冰室文集》中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之中最首要者, 倘若在生活全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 恐怕便活得不自在, 甚至活不成。”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却陷入了一个误区:只以知识教学为教学目标,以成绩水平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忽视了文本兴趣的挖掘,忽视了语文审美情感的培养。学生也缺乏这种洞察力,无法在作品中找到美的因素。他们只注重高考的指挥棒,忽视了发现和创造美。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美,学会欣赏美,实现美,形成审美意识。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渗透审美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心理,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乐于学习的人,让这种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激情,从而提高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
        二、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体验美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不乏美,而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对于高中语文教育,同样如此。一篇精心构造的文章,散发着浓郁的自然美、人文美。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育中,面对的是一群刚刚具备审美能力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情感十分活跃,敢于表达自身的想法,但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善于发现教材中的美。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学生可以深入地发现美、感受美。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从文字出发,引导学生斟字酌句,一方面指引学生可以零散地感受审美对象,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涵。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再别康桥》的相关内容时,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体悟诗歌意象没,指引学生可以品味诗歌语言,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中的真情。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对诗歌进行简单地阅读,初步感受诗歌情感,然后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说说自己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让学生对《再别康桥》的背景有所了解,然后教师指引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如诗歌开头连续用了三个“轻轻的”,将不忍离去、不愿打扰宁静安详,心中充满眷恋,面对不得不离去的现实,满怀无奈、伤感的情感形象地描述出来。


教师通过这样的剖析,可以带给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诗歌中的情怀,如岸边金柳、水底青荇、榆阴潭水等,加深学生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良好审美情境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艺术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教材的情感性内容,树立以情感为引导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学生情感等进行全面分析,为学生设置一个可以激发学生审美体验的情景。这也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育资源,调动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情感认知,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引,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荷塘月色》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入感悟文章“景语”与“情语”的浑然结合,从中深入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到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学生之前学过的与“月”相关的诗词入手,借助多媒体将李白的《月下独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演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其中“月”的情怀,并以此为出发点,引入课文《荷塘月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月夜漫步荷塘;第二部分是荷塘夜色的恬静描述;第三部分则是由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出乡思之情。同时,教师让学生分组探析第二、三部分,找出作者对月下荷塘景色的描写,并分析其描写手法。学生在深入分析中,就会体会到作者所创设的独特情景,感受到其中描述的美感,从而促进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三)立足教材实施情感引导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素材。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还应该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促使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大多会通过华丽、平凡、朴素、绚烂的语言来表现个性,其文质兼美,为学生塑造了一个优美的文学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教材中充满情感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朴素动人的小说等,并分析字里行间的情感,加深学生体会。
        另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节选国内外优秀的小说。教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情感,还需要指引学生多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翱翔,涉猎多种美文,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如《林黛玉进贾府》节选于我国经典名着《红楼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初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后,指引学生在课上、课后阅读《红楼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并从中收获真的启示、善的指引,实现真善美教育,以此强化学生的情感体会,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三、总结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主要是采取情感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使学生获得真善美的体验,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情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海兵.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5.
[2]刘倩.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J].新课程(下),2017,(04):36.
[3]王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感[J].文教资料,2018,(20):27-28.
[4]刘春凤;李晓静.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J].写作(下旬刊),2018,(10):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