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课堂“站位”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杨琼春
[导读]

杨琼春    岳普湖县教育局  8444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53-01

        老子《道德经》曾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细节是成就一切“大事”的基础。作为一名老师,教学成长必须从细节开始。
        教学无小事。自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起初我对“教师”的理解仅仅是“教书”,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有一天,班上一位坐后排的学生找到我,告诉我,后排的学生普遍听不见老师讲课,从而没兴趣听课,我就开始思考: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哪儿?讲台,学生中,学生后,正面,侧面,学生喜欢老师站在哪个角度?
        为此做过一些尝试。起初,大部分老师总是习惯站在讲台,一览众山小,时间久了发现,老师有权威性,与学生却有距离感,有时还挡住了黑板,不利于沟通交流。后又选择站在教室一侧,这样既挡不到黑板,又能随时监控班里每位学生的情况。可是,后排的学生有些注意力感觉集中,缺乏老师的监管。当走到他们身边,他们又装出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让我顾及不暇。再后来,试着时不时在教室来回走动,希望能借此监管到每位学生,可又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有在走到身边的时候才会打起精神,而身后的学生就会有所懈怠。除此之外,有个别学生的目光会跟着老师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课效果。在数次尝试未得到答案之后,开始与同事之间交流,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对这个问题做出如下思考:
        一、常见几种站位的优势及弊端
        1.长时间站在讲台上
        情景假设:老师站在三尺讲台,或侃侃而谈,或奋笔疾书;孩子们端坐在下面,或静心凝神仔细聆听,或放纵思想的野马任意驰骋,或昏昏欲睡强力支撑……
        分析:这种站位方便老师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然而,老师的话语不能很均衡地传送到每个孩子的耳中,前后排学生听课的效率会出现很明显的差异;老师这样的站姿,会增大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双方各自扮演角色,互不干涉,也很难谈得上互动、交流和融合。
        2.习惯性地站在某些学生旁边
        情景假设:老师走下讲台,站在某些学生附近,长时间对着部分学生。
        分析:老师习惯性地站在某些学生附近,会使这些学生集中注意,认真听讲。但是老师背对着的学生会因为失去老师目光的关注而逐渐懈怠,开始讲小话,做小动作。
        3.不断“游走”
        情景假设:老师选择站立的地方比较多,如讲台、每一个孩子的座位前后,还有座位之间的过道、教室后面。老师的站姿也是动态的,随着课堂的节奏有目的的移动,或徐或疾,或立或蹲。
        分析:老师在相对广阔的空间“游走”,可以关注每一个孩子;老师站姿的丰富,则预示着课堂交融的丰富和情感关注的丰富。但过高频率的游走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师站位中的一些小技巧
        1.站稳“三尺讲台”
        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要“站稳三尺讲台”,通常要站在讲台中央。讲解过程中除了口头语言有轻有重、轻重缓急外,要辅以必要的形体语言。当重点内容出示于黑板或多媒体上时,教师身体应尽可能接近内容,以侧身位站立,头部面向学生,并借助手势,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融入学生“堆中”
        当与部分学生交流时,教师要走进学生中去。


这样,部分学生被“圈”进教师的“视力范围”,可能会使学生们异常地积极,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但也要注意不宜时间过长冷落其他同学。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要远离讲台而融入学生“堆中”,随时了解小组的讨论情况,甚至参与学生们的讨论。在参与某个小组研究活动时,教师应俯下身子使自己的视线与学生视线处于同一平面,使老师和学生处于同等地位。
        3.巡回式地了解学生的一举一动
        学生自主读书时,教师应巡回式地了解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做既能掌握学生的情绪波动,也能调配课堂时间的火候。同时,还能及时提醒那些“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同学。为避免学生“眼花缭乱”,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
        4.不要影响学生视线
        让孩子看多媒体屏幕时,教师要站在大屏幕两侧或第一桌两边,为的就是不影响学生看大屏幕的视线。板书时,很多教师习惯背对学生进行板书。这样,教师将板书遮住,不利于使学生看到板书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在板书时,最理想的姿势是侧身板书。
        5.站在学生身侧
        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成果时,教师可以站在学生身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
        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同时有利于教师适时、适度地介入。
        6.站在讲台下边一侧并面向提出/回答问题的学生
        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站在讲台下边的一侧并面向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学生。当学生个体提出问题时,或与学生个体进行交流时,教师应尽量避免与学生个体距离过近,这样容易使提出问题的学生产生“压抑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同时也会容易使其他学生游离问题之外。因此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站在讲台下的一侧,并用眼睛余光提示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研究中。
        三、老师站位“四原则”
        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决定了我们很难找到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站位”方式,但是我们可以针对一些普遍情况,总结出课堂上的站位几条基本原则:
        1.全局性原则
        教师站位要面对着绝大多数同学,这样才能关注到全班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能捕捉到一些学生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眼神,从而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教育资源。
        2.灵活性原则
        任何一种站位方式如果在一节课或每节课中长时间使用都是不可取的。但最忌的就是在这一节课中不停地改变站位,影响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视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而灵活地选择。
        3.组织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通过站位的转移变化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譬如,当学生注意分散时,教师就当踱步靠近,用站位的转移来加以暗示,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4.目的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在教室内走动,且前后左右都要走到。教师的“行走”目的性要强,位置要相对固定。什么时候、站在哪儿效果最好,就“行走”到那里;什么时候、什么知识点要重点关注哪部分学生,就“行走”到其对面的位置。如果一次不能完全走完教室的所有走道,可平均分配在各处“行走”的次数与时间,以保持整体的平衡。
        “教育的目的是以生为本。”只有对每位学生表现出同等的尊重,才能够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够在“三尺讲台”上,从“站位”走向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