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文插图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沈蓓莉
[导读]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中鲜活灵动的教学资源。在小学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里,精美的插图几乎出现在每篇课文中。第一学段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些形象、具体、直观且透着趣味的插图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沈蓓莉   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
【摘要】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中鲜活灵动的教学资源。在小学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里,精美的插图几乎出现在每篇课文中。第一学段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些形象、具体、直观且透着趣味的插图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文插图;第一学段;语文教学;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85-02

        叶圣陶先生讲:“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境”即意境,就是文中所描绘的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里,几乎每一篇课文中都有精美的插图。但是如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老师更多的倾向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课文插图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课本上的插图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些形象、具体、直观且透着趣味的插画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插图在课堂中的作用,让插图在课堂上闪亮登场,重新焕发光彩。本人就这一问题谈以下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感知文本
        合适的插图是打开学生视觉艺术大门的最有效途径。利用插图导入,能在学生的视觉上造成鲜明的感受,创造鲜明、生动、形象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例如在教汉语拼音时一位老师就设置了这样的环节: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讲故事,发现藏在图画中的汉语拼音字母。
        师:(出示插图)这幅图里面有几个事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谁能把这个画面组成一个故事来说一说?
        生1:有公鸡、小女孩、大鹅。
        生2:漂亮的小女孩和大公鸡在清晨唱歌。
        生3:小女孩和大公鸡在比赛唱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的真棒,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女孩是怎样唱歌,公鸡是怎样打鸣的吧!
        就这样,老师巧妙的运用课文的插图设置情景,既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教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地投入思考,而且还一步步地深入到汉语拼音字母的学习中去。
        再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课前导入,老师就出示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学生发现:图一中,小蚂蚁围着火炉以一幅开心的表情在过冬,图二中蝈蝈蜷缩着身体在痛哭流涕中过冬。那么,蚂蚁和蝈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发现和质疑,让学生和文本还未见面却已有亲近感,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读课文,他们会对这个故事时非常感兴趣,因为自己想到的问题就在故事里呢!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部编版的教材是图文并茂,生动的课文插图是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教师利用好课文插图,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就会向文本走近一步。
        二、突破难点,走入文本
        阅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条件和基础,也是学生将文本赋予个性化理解的过程。第一学段的学生由于自身认知能力发展的局限性,不能够完全独立把握词语的意思,学生对词语的意思把握不清,知识经验不足往往会影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课本中的插图着重体现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并且很大一部分课文是带有故事情节的。根据教学的重难点不同有的放矢,适时引出和利用插图,既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又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
        1.借助插图,品析词句
        有的课文教学中理解字、词、句段是教学重难点。如一年级下册中每个单元练习中都设有“读读背背”成语教学,学生借助拼音可以读准成语,但是理解成语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如果借助插图的直观形象性理解记忆,会事半功倍。再如二年级上册 《难忘的泼水节》一文, 篇幅较长,长句子不少。如文中的长句:“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学生朗读时停顿很难把握,加上有点不理解“对襟白褂”“笑容满面”“象脚鼓”等词语的意思,读起来就更困难了。这时,老师出示插图,让学生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然后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怎样?穿着什么服装?”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看插图,把一个个难点分散,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2.借助插图,明辨道理
        有些课文,把握其中的道理是本文的重难点。如《蚂蚁和蝈蝈》一课,教师做了如下设计:先出示夏天蚂蚁搬粮食和蝈蝈在大树下乘凉的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想一想从图上看懂了什么,带着学生感受蚂蚁累得满头大汗,蝈蝈生活得自由自在。再出示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的课文插图和蝈蝈又冷又饿的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发现?这样把夏天的插图与冬天的插图进行对比,不用老师过多地讲解,学生就能在对比的插图中读懂内容,领悟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
        3.借助插图,勾连前后
        有的插图适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完整地更感受到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如二年级下册的《邮票齿轮的故事》一文,课文第一段介绍邮票齿轮的由来,与插图描绘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在课堂开始教师没有将插图出示,而在进入到课文的高潮部分,为了让学生明白邮票齿轮由来的过程,老师及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思考:插图中的人在干什么?他们分别有什么细微的表情?慢慢引入课文中人物的对话,使学生更完整地理解“邮票齿轮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利用课本图画进行阅读。”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就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
        三、展开联想,拓展文本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第一学段的课文多以故事为主,这样的内容既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在“讲一讲”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有效地利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化静为动,大胆进行想象说话,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时,当学生知道了小熊和松鼠都收到了对方的纸船和风筝礼物,教师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有的同学看到了小熊和松鼠的表情,有的看到了他们的动作。接下去,教师又让学生看着插图想一想:小熊和松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让学生模仿插图中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去想象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此时教室里又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想象力被激活了,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说、想演。插图是静态的,无声的,我用这种静态的图片让学生想象背后的声音,观察插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能力,用插图放飞学生的想象的翅膀。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联系插图,进行大胆的猜测与合理的想象来续编故事,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学完《纸小猴子下山》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插图,展开想象:小猴子还会经过哪些地方?它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扩编这个故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静止的画面,动态的效果。插图,远远不在于它的本身,更在于它的画中有“话”。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部编教材中的插图,尤其是第一学段,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多角度、分方位地挖掘文本中的插图,创造性地使用插图,帮助学生感知语文知识,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2】华婧.《巧用课文插图创设魅力课堂——以部编教材小学语文课文插图为例》[J]《科学大众》,2019年8月。
【3】骆秀鹏.《巧用课文插图提高课堂效率》[J]《学周刊》,2014年9月。
【4】孙晓娓.《低年级教学中巧用课文插图》[J]《探索者》,2016年11月
【5】曹爱卫.《低年级语文这样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3月
【6】曹荣林.《运用课文插图资源“点亮”小学语文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年3月
【7】王凤萍.《巧用课本插图,演绎精彩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5 年10 月
【8】韩新宇.《例谈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运用》[J]《语文学刊》,2016 年7 月
【9】唐园.《课文插图使用策略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7年5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