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班主任“以就业为导向”出现的偏差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余欣洋
[导读] 政府针对中职生“就业难”,企业“技工荒”的现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中职校在政策的理解上出现偏差;过度追求校企合作出现偏差;在顶岗实习的操控上出现偏差。本文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探索多渠道的就业模式;制度机制的完善促进就业的健康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

余欣洋   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巫山  404700
【摘要】政府针对中职生“就业难”,企业“技工荒”的现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中职校在政策的理解上出现偏差;过度追求校企合作出现偏差;在顶岗实习的操控上出现偏差。本文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探索多渠道的就业模式;制度机制的完善促进就业的健康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偏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78-01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代,中职生“就业难”,但企业又出现“技工荒”的情况;针对中职校培养人才同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政府颁布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之路”,该政策推动中职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缓解了企业需求。但在中职校,执行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将现实中“以就业为导向”变成了就业教育,“工学结合”变成了在工作中学,“顶岗实习”变成了顶工作岗位,实习丧失了教育功能,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遵守教育规律,培养的中职生跟不上新时代步伐,难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一、中职班主任“以就业为导向”出现的一些偏差。
        1.在政策的理解上出现偏差
        “以就业为导向”是新时代指导职业教育的理论,是为了应对新形式下我国出现的就业问题,针对劳动市场上低技能人数多,而高技能人才少的现状,以解决就业结构上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向,体现了职业教育要跟随市场发展的需要,灵活办学的特点;中职校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对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中职教育要为地方经济服务,以促进地方建设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职教育地位低,学生表现差,导致实践中对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表现在急功近利,不顾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盲目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在训练中由于师资和条件等原因,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分夸大就业率,忽视了就业质量和工作岗位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由于指导思想的不正确,部分学生虽然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思想觉悟没有跟上,不具有爱岗敬业等优良职业品质。
        2.过度追求校企合作出现偏差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本意是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地结合,发挥共同的优势,从而实现两者最大利益化。但现实生活中,职业教育看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处于被动地位,企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的师资、设施无法跟上,浪费了学校的资源。部分中职校注重对企业的适应,学习内容以现有技术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在校中有厂、教室是车间”等思想的指引下,过度追求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为了追求真实的环境,将企业实景搬进课堂,造成过度追求校企合作的现状。



        3.在顶岗实习的操控上出现偏差
        中职生的实习一般是到工厂进行生产实践,在生产现场学生就是工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实现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中职生第三年要到企业去顶岗实习,这成了中职生实习的主要形式,但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第一,学生进入工厂后,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只是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有所改变,能够更好的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实践。但是,企业常以实习招工,不分专业将学生安排到生产第一线,与所学内容无关;另一方面,学生进厂后就成了工人,顶一个工人的工作岗位。第二,把工作当作实习的内容,缺乏教育的意义,实习应该是课堂的延伸,实习仍然要育人,要规范学习项目,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职业技能;但企业实习没有做到。第三,校企合作本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促进学生专业发展;但也有一些学校追求利益,企业给学校一定量的回报,学生在工厂工作一定的时间,变成了学校企业共同谋取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
        二、改变班主任“以就业为导向”出现偏差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我国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带动更多的经济活动,由此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给就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工厂智能化生产的迅速发展,取代了部分人工劳动,使就业变得缓慢,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就业要有长远的目标,要培养学生职业发展体系。中职学校不要以实现阶段短期就业为目标,要树立长远的就业导向,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增强职业选择和职业辨别能力,主动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同职业发展结合。随着技术变革速度的加快,中职学生在校学的基本技能很快难以适应岗位变化的要求,这就要求中职生有再学习能力,有探索精神。
        2.探索多渠道的就业模式
        打破单一的中职教育模式,建立起多主体需求的长远发展规划;中职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方向发生转变,同时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从而满足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要拓宽社会功能,延伸社会服务领域。中职教育必须发挥职业教育的潜在价值,着重处理好就业与育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寻求多种就业之路,学校培养人才要具有前瞻性。随着技术变革,以后的工作岗位会更加注重专业性,对掌握特定领域内的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会增加,在智能生产工厂中,员工主要进行设计、安装、保修和技术革新,对设施设备将进一步优化,技术工人从被动、机械操作向主动、优化生产转变。产业键的界限变得模糊,小批量替代大规模的生产,产品的最终形态将与生产者密切相关,这就更加需要跨专业,懂设计和生产的复合性人才;智能化生产将减少简单的机械操作,生产方式不仅要求员工对岗位工作中日益变复杂的生产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也对职业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3.制度机制的完善促进就业的健康发展
        从个体方面来说,要抛弃就业的功利性思想,从终身学习理念下打好基本功,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中职校在重视学生技能训练时,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现出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在校生进入企业实习目的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标是共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校与企业应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实习形式,做到合理安排,促使学生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中职校除了遵循原有的技能培训模式以外,还要提升学生再学习能力。政府在政策方面也应给予支持,在资源分配、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保障;搭建平台,引导中职学校面向社会机构进行多方位的合作,建立创新平台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项目功关,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