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魏奕雯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魏奕雯
[导读] 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并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心理教育内容,还要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魏奕雯   绍兴市阳明小学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并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心理教育内容,还要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200-01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中国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生得到较全面发展,但家庭、学校、社会带给学生的压力一直有增无减,使得不少中小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小学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本学科具备的一些特点,为渗透心理教育提供了支持条件。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用敏锐的眼光,找出心理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切入点,将教材中隐含的心理教育材料充分挖掘出来,抓住语文课堂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机会,组织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合到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引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进而成长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想要让孩子享受更好的生活,部分家长比较溺爱孩子,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对于孩子非常溺爱,这就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自私自利、非常强势的性格。长时间下去,这些孩子会出现过于强势的心理,不利于未来孩子的心理健康。为此,在小学三四年级的阶段,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一些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改正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消除心理问题,在学习上保持良好习惯,还能形成健康的性格,提高思想品德,进而形成完整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一定人文特性,课本中包含很多人文内涵,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性情教育。比如,在语文课本中收集了很多名家名言,还有很多真人真事,还有一些赞美良好品质的文章,这些都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等。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历史人物、革命英雄故事,这些都能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起到感召作用,指引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由此可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也有一定支持条件。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阵地就是语文课堂,才能合理地利用语文课堂,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融入心理教育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相应的观点,那就是:为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重视程度,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解决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调节并优化心理状态,积极地投入学习,以促使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升。


从这个要求出发,语文教师必须全面备课,挖掘语文课本中关于心理教育的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教育氛围,从而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1]。
        其次,为学生营造积极学习的情景。兴趣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浓厚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多姿多彩的情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敏锐观察力,强化学生的牢固记忆力。此时,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出发,设计趣味性教学环节,用生动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影响学生的心境,进而让其在无形中形成美好心境。
        (二)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人们重视,为避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小学三四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在心智发展的阶段,比较容易受到周边事物影响和冲击,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课本中隐含的心理教育内容进行充分地挖掘,发挥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渗透心理教育,让学生可以获取语文知识,也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保持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道德素养。语文教师充分对语文教材进行挖掘,可以找出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上的关键点,从而合理地编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将课本中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以及精神品质渗透给学生,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2]。
        比如,课文《司马光》中渗透着司马光机智勇敢、临危不乱的良好品质,教师就要将这种精神品质发掘出来,带领着学生学习这种精神,让学生感受司马光遇事不慌张,平静解决问题的良好心理素质。另外,课本中还有很多引导学生保持健康阳光、积极向上心理的内容。像《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等课文。在教授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讲解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寻求其他同学或者老师的帮助,不能一直留在心里不说出来,避免久而久之而形成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课本中还有很多关于父爱、母爱的文章,教师要将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地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感受,从而让学生感受父母恩情,主动地回报父母,形成孝顺的心理品质。
        (三)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语文教师一定要获得学生们的信任和喜欢,为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主动地与学生交流,缩短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这样一来,学生也不会害怕教师,遇到问题会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基础[3]。
        教师和学生之间处于平等的关系,为绕着课本内容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语文教师可以用语言或者肢体,表扬并鼓励学生,学生才会更勇敢地回答问题,提出疑问,不断提高自信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一些好的思想品质、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品德,进而健康快乐地成长,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徐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80-81.
[2]赵松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现代交际,2020(08):205-206.
[3]任亚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2):219+2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