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与能力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蒲文娟
[导读]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就成为数学及其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时间,使学生的数学发现与探索活动得以真正开展起来。

蒲文娟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  445000
【摘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就成为数学及其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时间,使学生的数学发现与探索活动得以真正开展起来。
【关键词】学习兴趣;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94-01

        活动课是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立足于学生内在需要,以活动的形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初中数学活动课中,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书本和让人发怵的试卷,而是富有趣味的活动、可以与他们一起展开探究的同伴,还有可以给予他们鼓励的老师。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课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不过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活动课还是一门新事物。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活动课教学呢?笔者对此做出了研究和回答:
        一、关注活动的特点,找准活动主题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和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活动课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发掘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这是活动课的显著特色。不过,活动课的有序开展和实施,要以教师活动课准确的把握教学方向、明确的教学主题定位为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活动课开始前,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认真研究数学活动课设置特点和方法,全面了解活动课的整体性、建构性和开放性,认真思考如何进行活动课设计和安排,如何在活动课中充实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如何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然后,本着建构主义理论,教师要巧妙进行活动课设置,找准活动课的主题,指出活动课的要点和中心,为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打好基础。
        如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4.3节《调查“你是怎样处理废电池”》活动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白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废电池处理这一生活现象,然后进行数据搜集和处理,进行问题说明,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在教学前,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能力,给学生提供活动规划、设计建议,并就数据搜集和统计活动方式进行科学安排。然后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进行活动,以确保学生能通过课外活动学到知识。
        二、做好数学实施过程管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虽说初中数学活动课与常规教学不同,它不需要教师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法、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来教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数学活动课同样需要教师对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过程管理,需要教师注意许多细节问题。那么,在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根据课堂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安排,巧妙进行教学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其次,生动地进行知识呈现和教学渗透,确保教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再次,在活动中穿插一些问题,加强师生互动,或者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作业,让学生在作业驱使下主动投身到活动中去;再次,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作业评价,做好活动总结和补充。



                如在初中八年级数学活动课《拼图游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就如何将拼图活动过渡到学生知识经验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然后利用三角形趣味问题或故事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功能,带领大家复习三角形拼角、三角形全等知识。接着开始探索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两个全等的含30°的直角三角板画出5个小于平角的角?用三角形拼图可以拼成哪些凸多边形?三角形是不是能拼成任意边数的多边形?然后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问题论证和求解。在学生解答结束后,教师再给予点评。
        三、实施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不管活动课分为哪种类型,在课堂上均可遵循如下的教学模式: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问题情境来设计一个合适的实践方案。由于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绝大部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优先考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相关联的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2.自主实践。动手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应该以数学为主要内容,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指导、实践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如观察、操作、游戏、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这些活动能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能使他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与分析,找出规律,逐步抽象并概括,形成数学概念,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3.总结延伸,实践问题。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直观经验,让学生学会运用本课知识向课外延伸,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构建科学的活动课教学评价体系,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益补充,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具有导向性和激励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要本着“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原则,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综合起来,对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总结教学经验,升华学生对教学的认识。同样,在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教师也要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如在初中数学知识擂台赛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打擂”的形式组织一场活动课:活动可收集许多有关数学家、数学谜语的资料,与数字有关的成语,趣味数学问题等,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抢答或者解答数学问题。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将各小组抢答结果、学生表现、小组成员管理情况等都纳入到教学评价范畴中,并就学生知识结构、智力欠缺等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和教学活动。然后,给活动课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就那些表现较好的学生和小组做出口头奖励,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发展进步。
        总之,在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活动课”这一基本课型的地位十分重要,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人参与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也应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顾广林.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8):64-66.
[2]杨德祥.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J].中文信息,2015,(7):297.
[3]王峰.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9):105-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