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廖淑娴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廖淑娴
[导读]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深度融入到全球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国际性政策发展中,诸多体系的外来文化逐渐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甚至引发了一些大众出现崇洋媚外的错误性观念。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心智等客观的局限性,在了解、理解事物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模仿性,家长的行为举止、热衷文化、思想观念较容易就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小学生主观意识上无法正确区分对错,对我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一知半解。这时就需要学校、语

廖淑娴    河池市凤山县第一小学  广西  河池  547600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深度融入到全球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国际性政策发展中,诸多体系的外来文化逐渐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甚至引发了一些大众出现崇洋媚外的错误性观念。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心智等客观的局限性,在了解、理解事物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模仿性,家长的行为举止、热衷文化、思想观念较容易就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小学生主观意识上无法正确区分对错,对我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一知半解。这时就需要学校、语文教师的有效介入,摒弃过往过分看中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这份瑰宝重新拾起,并渗透到语文教学课堂中,全面推动小学生多角度成长与进步。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91-01

        纵观我国目前的教育大环境来讲,主要突出的教学弊病就是包括家长、教师在内的学生监护主体对我国传统国学的忽略、无视。某些家长的观点意识中认定语文知识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职业选择不具备任何真实有效的价值与作用,侧重于对学生英语、数理化的强化培养。此外,在课外辅导班中也较少会看到语文内容的身影,这种现象的背后均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日常依托教材内容向小学生悉心讲解外,还需担任起向其灌输传统文化的重任。塑造其传承传统文化意识,发扬传统文化观念,继承民族传统美德,继而促进小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茁壮发展。
        一、在名胜古迹中渗透传统文化
        散布在我国各地区的名胜古迹与各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皆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民族鲜明特色最直接、最有力的体现。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段通常在6-13岁之间,受其年龄约束使其出游次数、生活阅历、社会经验较少,在学习风景描写的课文时难以真正与其引发共情感。在授课此方面内容时,就需要语文教师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电教媒体,在备课阶段根据教材课文内容,搜集到大量与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以备在正式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帮助其领悟作者寄情于景的心理活动。
        例如《观潮》一课,在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通读课文后,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在课文阅读时脑海中勾勒出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的?对课文描述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等。并对踊跃发言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实质性的奖励,激发其竞争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与教师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在锻炼学生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其提升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了解后,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向学生播放每年汛期钱塘江大潮的蓬勃、雄伟的壮观景色,不仅可以使学生与作者对此景观发出的赞美之情产生共情感,还能维持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以较为高涨的学习状态配合语文教师进行接下来的基础教学。在本堂课的尾声阶段,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最后展示出钱塘江大潮的风景宣传片,增长其对壮丽风景的民族感情以及形成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向往之情[1]。
        二、在古诗词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其璀璨程度无可比拟,是诗人文化底蕴、精神内涵的高度体现,也是需要当代小学生传播颂扬的经典著作。


在我国渊源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伟大优秀、才华横溢的诗人,其在所制作的诗词中赋予了浓厚的个人情感与文化哲理,增添了独特、郎朗上口的韵律美。对此,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文,使其真实的感受、领略到千年前古代诗人蕴藏其中的艺术美感。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强化学生个人文学素养、陶冶审美情操的教学目标,以此让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度学习由衷的对传统文化逐渐接受到热烈热爱。
        以宋代词人李清照所著的《夏日绝句》一诗举例,在课堂初始阶段,语文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抑扬顿挫诵读这首怀古诗的方法,注重教授学生正确的诵读节奏与重音。随后将教学流程推进到基础教学中,在教授生字、注释等知识点后,
        语文教师需要通过电教媒体向学生播放出关于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与诗中提到的“人杰”“鬼雄”“项羽”“江东”的背景故事,从侧面让学生浅显理解这首诗的大体意义。其次语文教师应向学生深度挖掘这首诗所创作时的时代大环境,将南朝当权者安于一隅的不作为行径以及所提及的人物共同特征向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体会到李清照对当时时局的复杂情感,使其深层次的感悟到作者的浓厚爱国情怀。最后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李清照设立为学习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增长自身的爱国精神,继而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通过实际行动将此精神继承、弘扬[2]。
        三、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较为基础性的文化体系,其被创造出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的古代人民主要应用甲骨文作为交流载体,如今我国使用的文字样式是经历千年演变、简化而得。在小学阶段,为了使学生更轻松的了解到汉字的写法与其背后的本质意义,语文教师可以将文字采取拆分的教学手段。如《走月亮》一文中,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存在大量的生词短语,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连锁记忆,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掌握,还可以为教学课堂氛围增加趣味性、生动性,迎合了小学生喜欢玩乐的心理状态,使其更乐于接受新的知识点教学。如新鲜的“鲜”一字,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解说:鲜还可以组词为鲜美,意为食物味道较好,而此字又由“鱼”和“羊”共同构成,表明其与食物有较大的关联。这样一来,语文教师在汉字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形式,除了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古代人民的卓绝智慧,感悟到小小汉字中同样包含着传统文化内在的一面,提升学习学习效率外,还可以引发起学生对其他汉字的自主、深入探究兴趣[3]。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筑牢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根基,使其稳固不可撼动。语文教师应主动做出教育思想、教学措施的改变,将历史长河中蕴含的丰富多彩、多样化的传统知识资源深度剖析,将教学课堂环境、氛围创设为高度契合传统文化教学的摇篮。向小学生做出高效的传统文化传授,在其心中植入传统文化传播的意识,使其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增长其民族感、自豪感。并在提高学生个人文学素养,树立出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向其家长讲述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改观其思想。从而与家长一同为小学生今后成长、进步保驾护航,推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深远发展,早日取得里程碑式新突破。
五、参考文献:
[1]徐帅.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265.
[2]李强.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4):154-155.
[3]姚琴娃.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25+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