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与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转变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1期   作者:任英
[导读] 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转变教学方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为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打好基础。“说历史”主题探究式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以生为本,采用“说历史”、“主题探究”“一体两翼”式的方法重新架构历史课堂教学,是我们学校正在实践研究并不断完善的一种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任英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中学校
【摘要】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转变教学方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为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打好基础。“说历史”主题探究式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以生为本,采用“说历史”、“主题探究”“一体两翼”式的方法重新架构历史课堂教学,是我们学校正在实践研究并不断完善的一种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说历史”主题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8-058-01

        一、从立德树人谈起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1月,教育部颁行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明确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后应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仍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核心素养课标还未颁行,但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正式提出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这成为我们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丰富有关“说”的理论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语言智能”理论,有效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顺利而高效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提炼“说历史”的策略体系。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强调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关注学生的发展规律、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达到开发潜能和激发其情感的相互作用的理论,进一步建构以人为本的“说历史”操作教学策略。借鉴“口述史学”有关理论研究,明确口述历史有什么用,口述历史的几种形式以及口述历史的操作过程[2],进一步丰富“说历史”的方式方法,实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三、创新实践
        这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流程:
        (一)“读历史”是“说历史”的前提
        1、编写出与教材配套的导读单。
        教师依据课堂组织“读历史”的需要,编写导读单。导读单与教材对应,按教材顺序编写。每课分为基础知识导读单、问题解决探究单、拓展提升评价单三部分,每部分对应课堂中对教材料和片断史料的阅读,对学生的“读历史”起指导作用。
        (1)导读单的主要内容:
        1)基础知识导读单:
        分学习目标、自主导学两部分。其中,自主导学对应课堂“读历史”的阅读教材料部分。分左右两部分。左边新知生成对应教材料的“粗读”。按教材的内容和历史各要素的逻辑顺序编写;右边方法指导是对学生学法和读法的提示。
        2)问题解决探究单:
        主要对应“读历史”中对“精读”教材部分。教师提出合作探究的问题,学生带着这部分的问题对教材进行再解读,对学生的“精读”教材实行指导。
        3)拓展提升评价单:
        主要对应对片断史料的阅读。内容包括本课的相关片断史料和探究的问题,学生以此为基础,实现对片断史料的“粗读”和“精读”。
        (2)导读单设计逻辑思维图:
        2、形成历史学科的阅读方法。
        1)粗读。
        在教师制作的导读单的指引下,采用浏览的方法进行,找出历史事件的各大要素:包括原因、目的、经过、结果、影响等。通过对各要素的梳理,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整体感知本课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为接下来的精读奠定基础。
        2)精读。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和本课重难点,设计阅读问题。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对本课知识进行再阅读。对初读中获取的历史信息进行深入解读,历史要素不同,解读要求不同,阅读方法不同。
        各历史要素对应的解读要求是:
        ①原因(背景):从主、客观角度;直接、根本原因角度;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关系角度;历史、现实角度;国际国内角度等。
        ②目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
        ③经过:时间、地点、人物,标志性事件、措施等。
        ④结果:成败或彻底性。
        原因(背景)→目的→经过→结果→影响
        ⑤影响(评价):从积极、消极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等角度;对国内、国际角度;对当时、后世角度。
        上述历史要素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
        精读时学生要进行批注。依据上述历史要素的逻辑顺序,编写番号,标注提示词;根据老师设问的要求,勾画关键词语;对存在疑问处,使用特殊符号标注。对个人的相异观点,在相应位置批示。
        (2)对片段史料的阅读。
        片段史料是教师依据课堂重难点,进行的补充和完善。片段史料呈现形式是多样的:图像史料、计量史料、文字史料,各种形式可以灵活组合。教师必须对片段史料提出明确的阅读问题。
        1)粗读。
        学生浏览史料,构建片段史料与课本史实之间的联系。知道片段史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是对哪一历史事件哪一方面内容的阐释。
        2)精读。
        第一步:读问题。
        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历史问题常见限定词有:时间、地点、人物等。具体要求提示词有: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技;原因、目的、影响、评价、启示等;关系、规律、建议等。
        第二步,带着问题再读材料。
        根据问题的要求对粗读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再解读,不同形式的片段史料解读的方式不同。
        ①图像史料:读标题→图像中的文字,图像的寓意、作者立场、图像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图像间的逻辑关系、变化趋势→根据图像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准确界定答题范围。
        ②计量史料:读标题→找准数量,辨清数据类型→分析数据,理清数据关系,注意数据变化的趋势→从“统计学”回归“历史学”,即把分析数据得来的有效信息,放回到数据所对应的特定时空中。



        ③文字史料:读标题及出处→划分段落层次,分层提取有效信息,勾画关键词,领会每层信息之间的联系→归纳概括文字史料中的结论。
        3、编写出与教材配套的课外读本。
        针对教材的重难点,以及教材上提到但是没有深入全面表述的地方,我们进行了补充拓展。首先,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教师参考多种一手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避免孤证不立。其次,故事生动有趣,适合初中学生学情,图文并茂。第三,故事短小精炼,方便学生阅读。这样的课文读本能有效地起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二)主题探究“说历史”
        1、搭建“议说历史”小组。
        历史课堂议论有三种方式:小组议论、全班议论、师生议论。这三种方式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就是搭建好“议说历史”小组。
        搭建“议说历史”小组要注意的方面:
        ①成员构成:根据班级具体情况,由4-6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性格各异,既有活泼开朗能说会道型的 ,又应该由沉闷不善表达型的。小组男女生搭配比例协调。小组成员成绩应好、中、一般都有。
        ②工作分配:小组成员都应积极思考,踊跃发表个人见解。善于整理、心思缜密的成员可担任记录员,收集整理记录小组商议的结果。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同学可担任小组长,分配工作、总结提升小组实力。最终陈述小组结论者应轮流担任。
        ③评比方式:每节课堂都在黑板上张贴一张评价表。评价表把一个小组的同学名字写在一起,既注重评价个人表现,又注重评价小组实力。
        2.精准设置出适合历史课堂探究的小议题。
        (1)小议题设置依据及注意事项。
        议题设置主要依据课标要求、教参说明、时事热点、各班学情来设置。[3]设问是议论的“起跑器”,课堂设问的失真主要是问题过大、过难、过简或过虚引起的,缺乏精准性。
        如何做到课堂设问的精准适度,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
        一是考虑设问的目的,是重点知识的强化解析,拓展延伸,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目的不同,设问的要求不同。要求按难易程度可分为:理解/评价(一分为二、史论结合)、掌握/阐述(有一定自己观点)、了解/说出(简单说出自己所知)。
        二是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准,控制设问的难易程度。设问的切口要小,设问要有延续性,层层设问,前后要有梯度。不同年级设问难易不同,不同层次的班级课堂设问难易不同。
        三是设问个数不宜过多。一节可有两至三个小议题即可,而且要难易搭配。
        (2)小议题分类。
        小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专业史学知识(“专业类”)的讨论。二是对联系生活实际(普通类)的讨论。
        1)对专业史学知识(“专业类”)的讨论:
        议说方向可以引导为:
        ①原因类议题(背景):从主、客观角度;直接、根本原因角度;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关系角度;历史、现实角度;国际国内角度、成功与失败角度等。
        ②联系类议题: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
        ③比较类议题:比较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中的不同点与不同中的相同点。
        ④辨别类议题:列举证据,辨别事件或事物的真伪。
        ④影响(评价)类议题:从积极、消极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等角度;对国内、国际角度;对当时、后世角度。
        2)对联系生活实际(普通类)的讨论。
        ①总结经验议题:通过对事件成功或失败结果的分析、带来影响的分析总结出经验。
        ②指导现实生活类议题:从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更好得指导现实生活。
        3、有序高效开展课堂议说。
        第一步:小组一起解析小议题的问题。
        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历史问题常见限定词有:时间、地点、人物等。具体要求提示词有: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技;原因、目的、影响、评价、启示等;关系、规律、建议等。
        第二步,带着问题研读老师提供的史料,分析整理出小组观点。
        小组根据问题的要求对史料信息进行深度解析,不同形式的片段史料解读的方式不同。前文已提及,不再重复叙述。
        深度解析时小组记录员要做好记录整理。记录时首先要注意历史要素的逻辑顺序,分层分点,编写番号,提炼关键词;其次,对小组内存在疑问的地方,使用特殊符号标注。对组员的相异观点,也要特别批注。
        小组组员各抒己见后,由小组长根据记录员记录内容统一整理出小组观点。
        第三步:小组代表陈述小组观点,全班讨论。
        小组观点相同,其他小组可进行点评、补充、升华。观点相异,提出质疑,其余小组又对新生问题再讨论。
        第四步:教师点评,归纳总结结论。
        教师对积极发言的小组都给予鼓励,记分按回答精辟、回答有一定道理、回答欠妥三个层次分别记录。每堂课要总结:得分最高个人及小组,表扬。
        教师在听取小组结论时也应随时记录关键点,方便最后点评。教师点评应注意:
        ①学生阐释的逻辑性,是否符合历史思维,是否使用历史专业术语,唯物史观、时空观能力是否体现,如何进一步提升历史解释的能力。
        ②对学生存疑之处要全方位、多角度举出例证,加深学生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理解。
        ④对小议题的总结要联系本课主题,单元大主题,构建三者之间联系,家国情怀是否浸润到每个学生心里。
        (三)在练习中得以提升
        我们的练习主要设计史料分析探究:可以是课堂中新生成的,同学们还没有达成一致的问题;也可以是收集与本课主题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的转变迫在眉睫,我们的教学方法最突出特色就是主题探究贯穿始终,在“说”中不断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陈墨.口述历史门径(实务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3]杨志冲《“善学和巧导”---“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G633.5 江苏教育.中学教育 2016/11.
作者介绍:
任英,女,1986年6月出生。中学二级职称,学校位于德阳市泰山南路2段26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