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期   作者:韦姗姗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当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能力”这一概念逐渐走进了教师的主流视野,与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要求不同,“核心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在思维模式、文化传承、审美塑造与语言建构四个方向的发展,其中语言建构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自然成为了“核心能力”要求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因此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语言建构进行安排和调整,本文也将就基于语言建构与

韦姗姗   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五竹初级中学  530705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当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能力”这一概念逐渐走进了教师的主流视野,与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要求不同,“核心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在思维模式、文化传承、审美塑造与语言建构四个方向的发展,其中语言建构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自然成为了“核心能力”要求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因此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语言建构进行安排和调整,本文也将就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语言建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034-01

        引言: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为对阅读文本的评析和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而在传统的“一言堂”课堂模式中,教师在评析文本时往往会脱离具体的文章语境,或是对特点字眼进行过度分析,这种内容式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关注文本细节,但也容易让学生无法领会文本真正的神韵,因此,在基于语言建构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摈弃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的方式入手,领悟文本整体的感情,才能真正实现语言构架的作用。
        一、语言材料的逐步深入赏析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基础在于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不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在练习中掌握使用语言的技巧,从而搭建清晰的语言框架,而语言材料的积累离不开课堂上的每一次文本赏析,通过对文本字句上的选择排布以及对内在情感的提炼咀嚼,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语感的培养。



        例如,在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李商隐的古诗《夜雨寄北》,这首诗是李商隐身居遥远异乡巴蜀之地所作,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表露的感情情真意切,所以《夜雨寄北》中的情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关注的重点,“君问归期未有期”表明了李商隐并不能确定自己归来的日子,而后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却描述了巴山下雨池水涨满池塘的景象,教师此时可以抛出问题,一句不确定归期的答复和秋水涨满池塘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进一步的探索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未有期”背后对回家的向往和无法回家的惆怅,而“涨秋池”这一自然现象则渲染这一令人伤感的气氛,在这一语境下,学生便可以发现在进行写作时,可以借助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更含蓄的表达情感,按着这一思路继续看后两句诗,便可以分析出“何当共剪西窗烛”之中对于未来共同生活的遐想,“却话巴山夜雨时”却又拉回现实之中,两句对比之间诗人的情感却跌宕起伏,学生对于文本情感的理解能力也能进一步加深[1]。
        二、语言前后文联系的重视
        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因为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所以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很容易读了后文忘记了前文,这对于学生语言构建和预感培养有着致命的伤害,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研习的过程中,将前后文进行联系并在其中找出内在感情和逻辑上的互动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例如在部编人教版教材中杨绛的《老王》一文,这篇文章讲述了杨绛认识的一位老人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关于老王不同方面的细节描写并不能在他们脑海中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老王形象,因此教师就需要在细节之处找出前后文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杨绛在文章中写道老王依靠一辆破三轮养活自己,他住的地方也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大院,没有组建家庭,孤苦伶仃,这一点清晰的勾勒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告诉我们老王生活窘迫,需要用钱,教师可以通过对老王生活穷苦这一点的强调,让学生将老王的这一形象铭记在心,而在后文杨绛写到老王给自己送鸡蛋和香油的故事,从里层面刻画了老王知恩必报不在乎钱的形象,教师可以通过前后两种形象的冲突,让学生自己感悟人物形象是如何在不断的冲突与契合之间立体化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杨绛刻画老王的语言模式进行仿写,加深对于语言运用的理解[2]。
        三、语言趣化的兴趣激发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是,如果文本过长且枯燥无味,学生便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继续学习,教学质量和效率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对于本文语言的趣味化自然就成为了教师在语言建构中的另一目标。
        例如在部编人教版教材中《木兰诗》这一文本中,这篇长篇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而教师若是长时间关注于对文本的翻译和解读上,学生不仅难以集中注意力,对于文本的兴趣也会大大降低,此时应转换思路关注《木兰诗》每一句韵脚上的分析,并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自己去模仿《木兰诗》的韵脚自己写诗,通过对文本这一趣味化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集中度,更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的建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必须要在长时间的语言积累和锻炼中才能最终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决杜绝照本宣科,只有活用文本并转换教学思路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毅军. "语言建构与应用"素养在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现代语文旬刊, 2017.
[2]徐小婷.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D].  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