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1期   作者:高明翠
[导读] 小学阶段运“理解算理”需要突破简单层次的讲述与操作,借助意义连接、结构贯通、类比联系、模型构造的过程,帮助学生在算法形成、技能建立中,认识到算理对于运算能力形成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同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明翠   广元市八二一中学  四川  广元  628017
【摘要】小学阶段运“理解算理”需要突破简单层次的讲述与操作,借助意义连接、结构贯通、类比联系、模型构造的过程,帮助学生在算法形成、技能建立中,认识到算理对于运算能力形成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同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算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8-094-01

        计算是学生数学素养中最基本的技能和最基本的素质,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人将其与思维并称为“数学的本质”。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所有比较确定的知识,都必须从计算开始。”在小学阶段,运算能力(技能)的形成,一般均经历从算理直观到算法抽象的过程,由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内化,实现对计算技能、内容本质的内涵理解,同步形成丰富运算建模的方式及一般方法,为后续数学认知及基本思想方法的形成奠定基础。如何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提升运算能力,是小学计算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融合“数概念”“运算意义”的意义认识,为理解“算理”提供基础保障
        计算技能、运算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对于“数”“数的意义”的认识。因此,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中将计算教学与数概念、运算意义的教学融为一体,体现“算理”与“算法”的无缝对接。数概念是按照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的方式编排的,计算也是按照10以内数的计算、100以内数的计算、万以内数的计算……的方式编排。这样,夯实对“数概念”“运算意义”的清晰认识,有助于使计算教学融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情况中,实现两者双向通达式的互为补充,使学生对它们有整体性的认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比如“9加几”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20以内数后组织的学习活动,教材主题图呈现了如下情境:盒子里放着9个红苹果,盒子外放了4个绿苹果,启发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学生通过主题图的认识,借助“加法意义”理解,认识到“一共有多少个”,就是将两种苹果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9+4”可以从加法的基数意义理解,从第一个开始依次数完;也可以从加法的序数意义入手,即从9个开始数起,依次数完盒子外的苹果。数一数的方法与加法意义相融合,同步揭示“9+4”的算理。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有更快捷的方法吗?”这样学生就需要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盒子里一共有10个格,再放1个正好放满,正好是10个,再加上剩下的3个,一共是13个苹果,学生借助对“合并”过程的理解,体验到具体数数过程中“凑十法”的原理与意义,这也是学生后续进行计算中的重要“算理”体现。其后再进行形式化的“分解”,即用算式来表达算理,结合“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与应用。如此,“理解算理”与“构造算法”有机结合,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法”,建立在整数概念、加法运算意义的“算理”理解中,数的概念与计算原理的交互融合,对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方法结构是十分有益的。



        二、完善“直观操作——表象操作——抽象分析”的过程提升,为理解“算理”提供思维支撑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记忆主要是短时记忆。因此,计算教学中“算理”理解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具体的学习对象,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各种感官参与,借助“小棒”“计数器”等数学工具,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将抽象的算理形象地显现出来,为算法的构建提供原型支撑。比如整数除以分数学习中,教师以直观的操作结果启发学生发现“4÷12”和“4×2”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初步感悟分数除以整数与乘法之间的联系后,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图形中分一分,经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利用直观的操作结果发现“4÷13=4×3”“4÷14=4×4”,从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初步形成形象化的算理认识。直观操作可帮助学生“感悟”算理,但对于“算理”的理解却不能仅停于直观操作,还要向“表象操作”“思维表征”过渡。即算理理解需要逐步深入,“直观”的成分应逐步减少,逐步引导学生摆脱对具体形象的依赖,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维的水平,学会抽象地思考问题。比如“13-9”的直观“去一去”的动手操作后,要引导学生变化不同20以内的数减9情况,尝试用计数器、数学语言、抽象算式来表达算理;在“整数除以分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果除数是23这样的非分数单位又如何来说清算理呢?”启发学生联系上面的计算经验,用画图、数学验证、表达等方式再次进行观察与分析,进一步明确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同步形成算法。从直观操作到表象操作再到抽象分析,在算理剖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操作的过程与经验推理,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直观理解;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由算法向具体操作的“反思”,这样双向互通式的“形象”与“抽象”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构建算法。
        三、激活已有知识、经验,横向意义联结,为理解“算理”提供动力源泉
        “算理”的认识、理解与分析,应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将新计算的“算理”理解与解析建立在与原有相关知识发生、发展与联系的基础之上,使得新旧知识得以在多角度、多侧面共通,并在灵活应用中,形成意义联结,理解新产生的“算理”,使得“算理”“扎根”。比如口算是在“位值制概念”与运算意义的基础上直接形成的“算理”认识与应用,笔算的“算理”则是由口算演化形成的“规范”过程,复杂笔算又是在简单笔算基础上延伸与发展的。而分数加减法算理来源于整数运算的类推,分数乘、除法的算理则来源于分数乘、除法意义。因此,从整体结构的知识网络上分析,教师需要明确每种计算在整体计算学习中的节点地位,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在不同“算理”的认识节点激活相应的知识、经验,通过横向意义的联系,使“算理”理解成为一个整体综合的内循环过程。
        小学阶段运算能力的形成,即是知识、技能的习得过程,更是思维发展的动态过程。具体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重视学生多种方式的发现、探究、归纳,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构建算法,将为学生的后续数学学习,尤其是数学化的思维方式形成提供基础性的核心引领。
参考文献
[1]侯正海.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算法[J].小学数学教师,2010(7/8).
[2]吴亚萍.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型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252.
[3]马立平.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