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刘国庆
[导读]

刘国庆   青川县乔庄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42-01

        育人——永恒的事业,创新——永恒的主题。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每个教师应面对的重大课题,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发展,让创新走进课堂呢?
        一、通过情境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情境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对解题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而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大小的学具,如木头方块、小棒等,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量出模型的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操作来求得体积。通过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二、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弯曲小路,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弯曲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绳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流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发散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小棒、学具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外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小学生创新的精神。



        有质疑才有创新。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有思,有思而后才有得。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数学课中,我有时会故意把题写错,让学生去发现错,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又考察了学生是否在动脑筋。在学生发现时,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而是带着表扬的语气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发现问题的学生奖励一颗小星星。这样,同学们的胆子会越来越大。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五、存同求异,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应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剖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影响,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发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创新性。多角度、多方位的打破常规,寻求独特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在存同求异中创新。真正的创新思维,不在于“求同”还是“求异”,而在于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路子就开阔了。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在教学79-16-14与79-(16+14)时,我让学生自己学习。很快,他们找到相同点,学生在讨论中,思维异常活跃,既有“求同”,也有“求异”,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乐于参与,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求异存同的课堂学习中,真正拓宽了创新的渠道。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和奖励。
        六、有意识挖掘教材内容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本中在每一单元都留有一定的思考题,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深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数学方法的大胆想象和思考中迸发出来。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材内容将16、17、18、19这几个数字填入(  )+(  )-(  )=(  )的探索学习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七、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很有限的,而想象包容了世界的一切”,想象是创造力,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任何创新的第一步都是借助想象提出来,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是再造性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都能激活创新的“灵感”。在课堂中,多提供一些科学的信息,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可以使学生在求异,求新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课堂上根据课本插图,利用插图发挥想象;运用知识迁移培养想象。教材中一些简单的文字、数字、图表可以编成有趣的故事来讲,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空间。例如在看图写算式中这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学生应抓住契机,展开创新的翅膀。
        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支点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和热情。教师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在课堂中引导、鼓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习的探索者,给他们提供表现思考、探索、创造的机会和舞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让他们享受自己思考的成果,让课堂充满生机和灵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