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生态环境局武城分局 山东德州 253300
摘要:统筹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是农村污水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破解农村污水治理现状、促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主要方式,推进农村水环境保护,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着力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污水治理问题。坚持全面统筹、突出治理重点、立足农村现实、实现预期目标的方针,明确治理的主要任务、分阶段实施步骤和区域治理重点。坚持立足实际、创新治理机制,构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政策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
关键词:全面统筹;立足实际;污水治理;水环境保护;长效管理
1.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现状
我国大部分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随意倾倒,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居住环境,降低了宜居水平。产生的污水与建成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管网不配套,导致间歇运行排放,加上生活污水监测因子较多,给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急需进行处理。
2.农村生活污水的基本原则及分步推进措施
按照“因地规划,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管并行,长效管理”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和运营管护。
2.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基本原则
2.1.1因地规划,绿色发展。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迫在眉睫的新时代要求,需因地制宜做好规划,立足于未来的绿色健康发展。以前期建设成本,运营成本,高环境收益为目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处理好规划与发展的关系。
2.1.2先易后难,梯次推进。采用远近期相结合,对严重污染区及环境敏感区、自然保护区,对一般区域,批次推进,无死角覆盖。优先治理现有污水处理厂管网覆盖区和“城中村”、“城边村”,南水北调等国家战略工程的核心保护区、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乡村振兴政策内项目、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范围村庄(社区)、美丽宜居建设试点、等国家要求进行治理起到示范效应区域内的村庄(社区)。
2.1.3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差异以及建设现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做到村庄生活污水全面治理,全面达标排放。一是对满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农村区域,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站)设施进行处理;二是对连片的自然村落,采用微动力设备进行集中收集处理;三是对居住较为分散、不能采用建设管网等方式进行集中处理的,可采用无动力处理技术或者利用现有坑塘进行改造为氧化塘进行处理,逐步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2.1.4建管并重,建立长效机制。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状况、污水规模和政策支持等,引导社会第三方企业积极参与治理。梳理村级(社区)、乡镇级、县级事权管理范围,多方筹措资金融资渠道,做好设施建成后的运营维护。市级及以上部门应统筹考虑奖补资金,对治理成效明显的区域进行奖补,弥补运维资金的缺口,带动各级政府和企业,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关注度和投入力度。
2.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2.2.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原则
2.2.1.1坚持以问题为治理导向,按照示范带动、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对辖区内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各项指标实施要求、南水北调干线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摸排,治理,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自然风景区旅游特色村等试点示范区。
2.2.1.2农村建成新型社区要配套建设的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排放,根据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分别要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和一级B标准。村级利用现有坑塘改造的氧化塘,出水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标准要求。
2.2.2治理模式选择要求
采取的主要治理模式需遵照以下原则:
2.2.2.1分散处理就地利用模式:对区域内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管网铺设难度大,不能产生径流、不适用于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可采用化粪池、小型一体化设备就近收集,进行污水处理。
2.2.2.2以村为单位进行污水处理:各行政村所处位置均不属于生态敏感区域,可利用现有闲置的沟渠、坑塘、池塘,通过栽植水质净化效果较好的水生植物、鹅卵石、火山岩等方式进行改造,以村为单元,根据污水产生的总量,采取相适应的污水处理模式,综合考虑处理的能力。如村集体中的畜禽养殖冲洗废水,需设置预处理设施进行预处理。对于拟采用该方式进行处理的,要设定进水水质范围、设施处理的负荷、出水水质要求、预期处理指标等要求,确保设施按照预定污染物负荷进行运行。
2.2.2.3纳管+污水处理厂处理模式:优先将位于城区周边的行政村,如街道办事处、开发区辖区内的行政村产生的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市政管网,委托形成规模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采取该种方式处理的,要征得市政管网管理部门的排污许可,以及住建部门对污水处理厂是否超载运行的核准。
2.2.2.4镇街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模式:对于已建成的镇街污水处理站附近行政村具备纳管条件、居住相对集中且排放要求较高的大中型村(社区),可选择该集中处理模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配套收集工程,采用管网收集方式就近收集污水,集中处理。这种处理方式较为成熟,但前期投资较大,需要配套运维资金支持。
2.2.3处理工艺选择要求
收集污水类型主要以生活污水为主,按污水处理要求,可分为三级处理。处理工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本区域内村庄生活污水产生情况[1]、自然地理条件、尾水排放去向和排放限值要求等,合理选择成本低、能耗低、易维护、达标的处理工艺,确保达标长效运行。
处理工艺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2.2.3.1非敏感地区通过旱厕改造、建设化粪池、建造沼气池等方式,对产生的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厕所粪污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方可利用,禁止直排环境。通过农田沟渠、坑塘等排灌系统无害化改造,合理密植水生植物,小型生态湿地等,对尾水进一步进行净化和利用。
2.2.3.2对沿主河流两岸的敏感自然村有条件的可采用人工湿地等处理工艺。
2.2.3.3采用建设污水处理站方式的[2],应根据村庄自然地理条件、居民分布状况、环境改善需求、经济发展水平、设施建设基础等因素,选择适宜当地的污水处理技术工艺。
2.2.3.4农家乐、农家院等农村餐饮服务点、民宿等需配备隔油池(器)、格栅,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后再进行污水进一步处理。
2.2.4污水处理设施的选址规范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选址应具备以下条件:
2.2.4.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要与行政区、镇街总体规划等行政区域内的各种规划衔接,以及与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等要求统筹衔接,避免出现冲突和资源浪费。
2.2.4.2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选址应远离饮用水水源、自然风景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还应满足用地、供电、防洪、防灾、道路通达、便于运行维护、出水排放、粪渣或污泥处置、资源化利用等要求。
2.2.5加强技术支撑
促进生活用水水资源的正常循环利用,发挥预期的环境效益[3]。应借鉴国外以及成熟的城市污水治理经验,取长补短,融合地区水污染治理的精华,多方论证,汲取治理过程中的失败因素,聘请水处理的专家学者,对区域进行综合调研,各企事业单位齐抓共管,积极建言献策,探索走出一条农村污水治理的特色理念。出水水质应满足国家或地方相应的标准或要求。纳入环境功能区划的,还应根据受纳水体功能区划,达到有关排放标准要求。
3.结论
3.1经济效益分析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主要为建设或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及其配套设施、新建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等,其建设的目的在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效益,而并不考虑其本身的直接经济效益。
通过减少水体的污染,将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水体的环境质量,间接的经济效益有: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质量,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美化农村生活环境,减少发病率等。
3.2经济效益分析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为建设或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及其配套设施、新建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等,是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各镇街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量化之一,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程度,也增强了吸引外资的动力。环境质量的优劣,是衡量项目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因此,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是十分由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迫切的,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理念。
3.3环境效益分析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建设实施,将随意排放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有效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如COD、BOD5、SS及氮、磷等营养物质,改善了整治区域的水体水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美化了农村环境,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项目实施后,每天有大量的生活污水不再直接排入外环境,工程建成后将显著改善水环境状况,减轻生活污水对水环境和土壤等的影响,环境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杨晓庆,许美旗.关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与模式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