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学单”让复习课脚踏实地 陈希希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知识-力量》2020年1月2期   作者:陈希希
[导读] 当前,很多教师课上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助学单、导学案、学习单等,其功能都是助学,但在实践操作上有效性相差甚大。这些单子的使用者是学生,它的提出主要要是辅助课堂,让课堂“少教多学”或是“先学后教
(温州市实验中学,325000)

 
        当前,很多教师课上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助学单、导学案、学习单等,其功能都是助学,但在实践操作上有效性相差甚大。这些单子的使用者是学生,它的提出主要要是辅助课堂,让课堂“少教多学”或是“先学后教”,达到“助学”的目的。本文结合初中数学复习课特点,以“复习课助学单”作为载体,提炼出提高复习课有效性的一些策略。现将复习课助学单设计结构及策略提炼梳理如下。
        一、课前——练中梳理,分层落实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整理的不仅是该节知识点,也提及该节相关知识点,它可以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对于中等生和优等生来说,他们能快速完成基础过关,思维导图让他们能够对知识点有个整体观,有利于他们今后在解题中进行知识的快速提取和综合应用,针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课上有针对性的点拨已经足矣。对于中后学生和后进生来说,解决完问题再梳理知识点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的,但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自己看书或寻求同伴和老师帮助来解决的,教师只选择这部分学生进行面批,也使得真正有需求的人得到最实在的帮助,有助于他们对于基础问题的落实。把这块内容放在课前处理,也避免了优生总在课上等待的弊端。
        二、课中——例题探究,分层拓展
        结构:题量为1~3个例题。要求:例题的难度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涉及本节课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关注思维的发散、拓展与提升。可选择具有以下特点的数学问题:(1)开放性的问题;(2)一题多解的问题;(3)宽入口的问题;(4)阶梯性的问题;(5)多变式的问题。
        案例2:《圆的基本性质复习》助学单——课中——例题探究,分层拓展之例1(2)
        例1.如图,⊙O中,弦AB⊥弦CD,求证:∠AOD=90°
        教学流程如下:8分钟自主独立思考书写过程(一种或多种方法)→学生展示个人成果→点评落实说理过程→提炼常用的辅助线方法。学生可以找到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法一:如图1,连结DB(或AC),证△BE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辅助线方法提炼:要求圆心角,转化为求同弧所对的圆周角.
 
        图2,抓住蝴蝶型△AEM和△DOM,只要证∠A=∠D即可,如:
        法二:如图3,要证∠A=∠D,可作弦心距构造两直角三角形全等;
        法三:如图4,要证∠A=∠D,可构造△ABH与△DCG全等;
        法四:如图5,要证∠A=∠D,可构造△OCD与△OAB全等;
        法五:要证∠A=∠D,可转化为证弧CG=弧BH;
        辅助线方法提炼:要证∠A=∠D,可转化为证弧等;或转化为证三角形全等.
        法六:根据圆的旋转不变性,将AO和AB绕圆心O逆时针旋转90°,则AB与CD重合,点A与点D重合,即得∠AOD等于旋转角度90°。
        【设计意图】此问题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都可找到切入点,将证明过程书写完成,教师在巡视时对于暂时找不到思路的学生可作适当点拨。相同时间内,后进生能找到或是在提示下能找到一种方法;中等生可以自主找一到两种方法;优等生能够从各个角度出发找到多种方法。展现多种证明方法则是资源共享的一个平台,在互相交流和点评中可以激发出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火花,达到相互渗透的目的,学生们不但掌握了自己的方法,还可借鉴他人的方法,有的学生在比较别人和自己的方法时还能找到某方法的优势。
        三、课后——分类作业,分层巩固
        结构:题量为A类题10~12题,B类题5~7题,C类题2~4题。要求:A类以基础题为主;B类以稍难题为主;C类以难题为主。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应用能力不一,做题速度也不一,因此我们对学生的作业数量、难度、评价也要分别分层对待。因此我们可以将作业进行分类布置:A类以基础题为主,B类以稍难题为主,C类以难题为主。优等生必做ABC三类,中等生必做AB两类,后进生必做A类,其余作为选作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掌握水平巩固自己力所能会的东西。
        【设计意图】A类作业落实基础,人人需要练习,B类作业有助于中等生思维的拓展,他们通过是跳一跳可以去征服,但对于优等生来说还是吃不饱,此时需要C类来填补。
        助学单的设计能更好地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提炼的这些策略同样适用于其他课型,它更注重了学生的“学”,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