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 黄汉康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知识-力量》2020年1月2期   作者:黄汉康
[导读] 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不断提升。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开始探索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路径,以期培育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他们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中心小学,531500)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不断提升。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开始探索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路径,以期培育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文章探究构建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丰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形式、深入研究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等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路径,为教师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应当起到培育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强调将知识理论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或是从真实事件中总结经验,将其升华为具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从而体现教育意义。由此可见,教师将生活案例融入思想品德教学课堂能促进教学过程的有效展开,还能使小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魅力,从而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标。
        一、构建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课堂
        小学生处于认知水平发展的初期阶段,因而无论是小学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都难以理解抽象知识。与此同时,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社会中的事物认识较为片面,部分学生对社会事件关注较少,这也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许多难题。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需充分研究小学生的学习特征,从学生现实生活区蔡,寻找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并激发他们探究热情的时间,将这些事件以课堂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少教多学”,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有序的引导促进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以《美好生活哪里来》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小游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开展“猜谜语,摘苹果”游戏。学生进行游戏时,教师要求他们通过观看大屏幕说出部分农产品的具体名称,讨论农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此拉近学生和农产品的距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农产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农村风光,伴随着视频出现的美妙歌声将学生的情绪推至高潮,教师借机引入对我国农业的介绍。如播放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图片、蔬菜大棚中农作物生长的图片、农业机械化的图片,鼓励学生谈一谈对这些事物的看法。小学生与农作物的接触较少,教师通过剖析教材内容,利用现代化教育工具展现与农业、农产品有关的事物,学生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由图片表面深入课本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之中。
        二、丰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侧重于讲解知识,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育。这导致许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而没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之中,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因此,教师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如讲解《为父母分担》这一单元时,教师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通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表演,将自己与家长的家庭生活状态展现出来。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学生通过扮演父母的角色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父母的生活、工作内容,明白父母的辛劳,从而学会感恩。学生还能通过其它小组的表演片段寻找感人至深的生活细节,体会父母对儿女无声的爱。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产生沉浸式体验,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讲授说明的教学方法相比更具教育意义。然而,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给教师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加强不同教学方式的研究,深刻理解不同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正确选择与不同教学主题相符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生活化体验,个人品德与情感内化,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面,这便真正达到了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体现着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
        三、深入研究思想品德教材内容
        思想品德教材是最直接的教学资源,教师可通过挖掘课本中的典型实例,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中简单重复教材内容的状况。如在讲解家乡文化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先确立本节课探究的具体对象,从具体的行业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发展历史。微课是补充思想品德教材的重要工具,教师可借助微课展现家乡人民从事的不同行业,使学生了解家乡的主要行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在本课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微课讨论家乡的优势、特色产业,学生在谈论环节畅所欲言,提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如果蔬种植业、畜牧业等。许多学生在讨论之初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等概念理解并不深刻,但通过生活化的距离与教师的引导,学生由具象到抽象,逐渐掌握这些课外概念。接着,教师任选一名学生的家乡向他们提问:“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北方适合发展畜牧业,江浙地区适合发展渔业?其他同学能不能说一说,自己的家乡又适合发展什么行业呢?”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教师可通过列举思维导图、逻辑链等形式增强教学的有序性,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逻辑线条思考,对家乡不同产业的发展特点形成初步理解。最后,教师播放一段介绍祖国不同地区发展状况的微课视频,使学生明白因地制宜才是促进家乡发展最有效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总结家乡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家乡人民参与劳动的情况,促使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进而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知识、情感双重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面向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还存许多需要改进、完善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体现着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够真正实现使思想品德教学服务于小学生日常生活的目标,从而彰显这一课程的教育价值、现实意义。相信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思想道德修养会有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邹新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213.
[2]周莉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构建[J].小学时代(奥妙),2020,(3):83-84.
[3]徐福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2):85.
[4]赵平.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0,(2):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