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途径分析 陈标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知识-力量》2020年1月2期   作者:陈标
[导读] 提问是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方式,教师设计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学生主动融入语文课堂并拓宽知识面,学习效率显著提升。文
(桂平市木圭镇第一初级中学,广西 桂平 537201)
摘要:提问是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方式,教师设计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学生主动融入语文课堂并拓宽知识面,学习效率显著提升。文章提出增强教学提问的差异性,采用点拨式的提问方法、创新提问设计的角度等策略,为初中语文教师创新提问设计提供具体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提问设计;创新途径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传授基础知识并非初中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增强学生的语文学科素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充分研究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习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提升他们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教师还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提问学生,增强师生间的活动,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一、增强教学提问设计的差异性
        语文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体现问题的差异性,避免问题陷入千篇一律的误区。不仅问题的内容要体现差异性,提问的模式也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调整,体现问题模式的差异性。不同学生成长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他们接受的教育也不尽相同。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兴趣点等因素设计多层次的问题,在锻炼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学习信心,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知。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当做出客观、完整的评价,使学生能从教师的评价中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讲解《故乡》一文时,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基础架构。学生熟悉文章内容后,教师设计由简到难的教学问题:“文章中描述了哪些人物?”这一问题具有宏观性,学生认真阅读文章便可解答。但部分学生阅读时不够投入,因而会出现漏掉部分人物的状况,教师设计这一问题可考察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如学生无法完整地说出所有人物,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方式,使他们将注意力放在文本上。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作者对故乡的感受体现在哪些语句之中?”这一问题引导着学生探究文章细节之处,研究文章的语言之美。但这一问题有一定难度,部分学生对细节的理解与把握不够深刻,教师在要求学生作答时可给学生安排不同细分任务。如要求语文学科能力强的学生直接找出作者表达对故乡情感的句子,要求语文学科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先找出表达情感的句子,然后再从这些句子中找出表达对故乡情感的句子,体现学习的循序渐进性。最后,教师设计具有总结性质的问题:“这篇文章表达的情感主题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用意又是什么?”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逐步接近文章本质,使学生形成对文章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采用点拨式教学提问方法
        初中生处于理解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将生活化元素渗透其中,使学生能够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思考、解答问题。为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采用点拨式提问法。学生沿着正确思路学习,对文章的关键要素把握更加准确。


        如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向学生提问:“文章中提到了多少动植物?”学生在略读过程中寻找答案。接着,教师将问题细化:“你能说出具体有哪些动物和植物吗?请列举出来。”如此一来,学生会适当放慢阅读速度,将注意力从动植物的数量逐渐转移到具体的种类上。学生反复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本文的特点——大量描写动物、植物,从这一表象切入,探究文章大量描写动物、植物的作用及目的。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知识点形成全面理解,学习效果更显著。
        再如,讲解《背影》一文时,教师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父母的背影:“同学们有没有认真观察父母的背影呢?”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并没有观察过,教师则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无法忘记父亲背影的原因。学生经过课前讨论,对作者与父亲的情感产生独特思考,对“父爱”这一情感的理解也更加生活化
        三、创新提问设计的角度
        针对课文中具体知识的提问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但会导致语文教学课堂趣味性不足。教师应注重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防止由于个人教学观念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所提的问题还要具有研究价值、教学价值,能够促进课堂质量的提升。
        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描述孔乙己死亡的片段时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有一个表示估计的词“大约”,同时存在表示确定、肯定态度的词“的确”,二者出现在同一句子中显然是有内在含义的。教师可据此设计问题:“该句中大约和的确两个词是否相互矛盾?你能说说自己的见解吗?”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且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能各抒己见。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为说服对方寻找支撑观点的证据,主动搜集各类与本问题相关的信息。教师可在教学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开展小型辩论会,鼓励学生将自己搜索的资料以富有条理性的形式展现出来。经过激烈辩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上升到文章的情感、时代悲剧的层面,学生的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提问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正因如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兼具趣味性与有效性,能够起到锻炼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作用,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促进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锦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研究[J].天津教育,2020,(5):89-90.
[2]宗长玲.试析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20,(1):80-81.
[3]张洁.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学周刊,2020,6(6):100.
[4]李蓉.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魅力中国,2019,(49):126-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