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市实验中学)
摘要: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如何开展?创设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依据量表,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明显提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活动;量表;效果
结合单元提示及课后习题,我将柳永《望海潮》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一)熟读成诵;(二)感受柳词中的画面之美,理解景语背后的情语;(三)学习柳词善于描摹的特点,感受其婉约的情致。
上课前提醒同学们根据课后练习题预习了课文,并发放了《语文深度学习学生自评表(二)》(见后文统计表)。课后依据量表反馈及听课教师评议,我有了以下这些思考。
一、创设活动,促进学习
前几天肖培东与徐杰老师有过一次关于“满堂讲的课”的讨论。怎样避免“满堂讲”呢?名师的一个法宝就是“创设语文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的知识,提升语文的能力”。《望海潮》的学习中,我设置了这样的三个活动,分别是:(1)选择某一处词句,品一品这幅“繁华”的图景;(2)观察一下课文的插图,依据词作,试着给它拟写一个标题;(3)将教师的“改写文字”(画饰桥、风帘幕、十万家、树绕沙、涛卷雪、堑无涯、市珠玑、户罗绮、竞豪奢、湖巘嘉、秋桂子、十里荷、羌管奏、菱歌泛、叟娃嬉、拥高牙、听箫鼓、赏烟霞)与原词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效果有什么不同?其中活动(1)(2)对应学习目标(二),活动(3)对应学习目标(三)。
具体来看,学习目标(二)中的中心语为“画面之美”,“景语”“情语”,动词为“感受”与“理解”。怎么感受这个画面之美呢?即抓住“景语”来品读词句。但《望海潮》至少有6处是需要关注的: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②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③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④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⑤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⑥千骑拥高牙,沉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如果一一串讲,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效果,调动学生选择“某一处”来品读就能较好的实现“学生自己会讲的,忽略不讲”“教师一讲就会的,尽量少讲”的目的,进而实现避免“满堂讲”,而将重心留在了那些学生“读不好,品不出”的词句上。
第二个活动,给插图拟标题,看似与文本脱节,但要求拟题时要结合词作内容。这一方面需要图文结合的思考,一方面也要寻找、提炼文本的关键性词句。这个提炼、概括的训练,又再次加深了学生对“画面”、“景语”的感受与理解。
第三个活动中教师的“改写文字”都为三字句,虽较为顺口,但比较单调,几乎无文学手法,形象感大大减弱。而原词既有错落之美,音律之协;又有大量的铺排,融入了赋的手法;再加上比喻,夸张的运用,极尽渲染之能事,将钱塘的“繁华”尽显读者的眼前。
课后,同组教师一致认可了“活动”的价值。在活动的设计与时间的控制上,提出了下面这个思考:第一个活动已经在品读、赏析词句了,第二个活动又回到概括、提炼词句上,这个关系是不是要调整?经过大家这样一议,我又重新思考了一下:黄厚江老师特别提过“每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完成,也必须是有层次的,是由表及里的,由浅入深不断深入的”。这样看,这个给插图拟题的活动,如果放在开始的整体感知词作内容之后,从学理和效果上看,可能就会更自然,更有意义。
二、依据量表,分析效果
通过回收学生填写的量表,我将学生达成三个目标所对应的方式(可多选),进行了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语文深度学习学生自评表(二)
说明:对于目标中的各要点,请选择自己对应的达成方式,可多选;并在表格内简单说明达成过程。若有新的方式,请在空白栏填写。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明显地看到三个目标的达成方式中,选择“听讲”这一方式的总计有124人次。这就鲜明地表明了:(一)“听讲”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二)教师的主导还是在代替着学生的主体;(三)教师习惯讲、学生习惯听依然是我们课堂的主导模式。徐杰老师讲“满堂讲就是教师懒惰的表现”。其实还有,长期的“满堂讲”也是造成学生不会学习的首要恶因。
数据中也看到了有39人次选择了“回答”,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参与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师生互动”的广度毕竟是狭窄的,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生生互动”才好。在目标(二)(三)的达成中,有67人次选择了“讨论”,看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是能够锻炼学生的诸如思维、理解、表达等等的语文的素养的,但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讨论,是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整体选择“质疑”这一方式的只有15人次,这也反映了学生们在课堂上是不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或者说学习中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有被动的接受。这也恰与绝大多数人选择“听讲”的方式相吻合。最后教师的“板书”(板演)对学生的识记、理解是有帮助的;同理,给学生适当的书面展示机会,效果应当也是不错的。
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与目标。但核心素养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去落实呢?正如黄老师所说:“理想的语文课堂是由语文教学活动组成的,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教,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没有具体教学活动的课堂,往往是既没有教也没有学的课堂。”创设语文的教学活动,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教者迫在眉睫的思考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