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现学现卖”——《轴对称图形》整合经历 葛菲菲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知识-力量》2020年1月2期   作者:葛菲菲
[导读] 正当我因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是否要整合教材,如何整合教材而纠结时,俞正强老师的学
(安华镇中心学校)
摘要:正当我因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是否要整合教材,如何整合教材而纠结时,俞正强老师的学生学习起点分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的阐述让我理解了整合教材的本质原因,而叶澜教授的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的论述,让我找到整合教材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材整合

 
        我是一个懈怠的人,只是偶尔会去翻翻教育教学类书籍。原因很简单,它们不如文学作品令人沉醉迷人,也比不上休闲小品令人畅快轻松。并且,我还为自己偷懒找了冠冕堂皇的借口: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应付日常教学中的问题绰绰有余。而且,好多专家类著作的言辞是脱离实际教学,听起来动听,操作起来不现实,有纸上谈兵的感觉。
        但一次偶然的机遇,让我改变了想法,让我反省一个问题:我对自己的自信似乎有坐井观天之嫌!我对教育教学名著的看法似乎有一叶障目之嫌!
        那一天,我校有一青年教师上四下《轴对称图形》,我也去听课。每逢听课,我总有一个习惯,听到不如意地方,总是反反复复思索着:如果是我上课,我会怎么做?但这次,我为难了。我感到如果按教材的例1找松树图的对称点设计教学。对于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初步认识孩子来说,总觉得起点太低了,对学生学习和提高没有多大效果。而且找对称点,发现对称点的特点是教师单方面提出的要求,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不是由内而外产生的驱动。总之,我感觉到不太理想,但是这是教材设计的素材。我知道课堂教学可以整合教材,但是我也知道教材是集广大同行经验慎重编写的。如果我揣摩不准教材的真正意图,没有想到行之有效且更合适方法,我没有底气也不敢舍弃这一素材?但是照搬照抄,也非我所愿。
        无意间,我看到俞正强老师对“学习起点”的描述: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两类,即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准备。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教材的编排是从学生的逻辑起点出发。而课堂教学为了发挥最大效果,无疑应选择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而这样做,教师将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而必须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这就是教材的整合。此时,我才真正领悟到教材整合的本质意图,不停留在整合教材只是为迎合时下教育潮流的浮浅认识。同时对如何使用教材,如何整合教材有了模糊方向。
        而叶澜教授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重建问题的描述,让我对这节课的调整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大师谈到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不可取代的基本任务这一问题时提到“说到底是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与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的关系”。其中对我启发最大一段话“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所面临的基本任务的性质不同于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所面临的基本任务的性质,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教育与人类和儿童的经验世界无关。”“教学应改造儿童经验,从儿童经验出发,通过丰富、扩展儿童经验的方式来学习。”“教学应关注到通过教学在儿童身上实现两个不同形态和意义世界之间的联系与转换。”这些话让我对如何整合该节课有了切切实实的方向。对,从孩子日常情境中,从孩子已有的经验中寻找资源。我灵光一现,想到错题集中搜集的一道错题,并设计这样一道情境题:
        美术课,小明画了一艘挂着直角三角形彩旗的轮船(等腰梯形)及其在水中的倒影(其中轮船的倒影画对了,而直角三角形彩旗画错了,彩旗变成向下平移)。有同学看了他的画,说:小明,倒影画错了。


        1、看一看,想一想:你的观点是什么?
        2、追问:什么地方小明画错了?
        3、质疑:能运用已有知识解释一下吗?
        这一情境题的设计意图有二:一是了解孩子学习的现实起点,并对孩子所知知识进行完善,弥合个体之间的差距。二是引导孩子意识到日常情境中所得知识与教学中所得知识的联系。不容否认,生活和前期学习已经让孩子对倒影问题有不同程度的认识。然而认识程度参差不齐,有的理解比较有深刻,有的比较浮浅,因而对于这问题有争议,大家观点不一。而且,凭借生活经验,孩子们争议只能停留对与错的表象,只能说出正确的倒影是怎么画。当大家发现仅仅凭借已有的的经验,无法让自己想法更有说服力。这时,丰富、扩展已有经验的渴望迫使从课堂教学中去找“倒影”这一现象的数学本质——轴对称图形。继而,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一问题自然而然提到议程上来。整节课的重点找出对称点特点是学生内在需求而产生的。这很好应证“教学应实现对儿童经验的改造任务,应从儿童经验出发”这一观点。
        此时此刻,谈话引出:刚刚大家对轮船及其倒影看法相当一致,认为没有画错。我们就先研究轮船及其倒影吧,提出研究问题:
        1.找出轮船关键点的对称点。
        2.观察这些对称点的特点。
        3.梳理发现对称点的特点。
        4.活学活用,验证彩旗与其倒影是否正确。
        5.修正旗的倒影。
        6.生活中还有类似倒影的轴对称图形吗?你能举例吗?
        通过一系列活动,既解决教学情境中判断了小明的倒影对错这一问题,而且丰富、扩展孩子对倒影的认识:
        1.倒影和实物组成了轴对称图形。
        2.只要是轴对称图形(倒影也不例外),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方向相反;
        3.我们画倒影的方法只要画出相应关键点的对称点,然后连线;
        4.只要是轴对称图形都适合以上方法去判断对错,去画另一半图形。
        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源于孩子的经验,又丰富和改造了孩子的经验。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学得受益扉浅。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教学中习得的文化知识与人类及儿童经验世界的丰富关联。这让我想起杜威一句话“知识不是商品,不能直接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其中蕴含的意义或许就是当今教育界鼓励情境教学,提倡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流行动态生成的根源之一吧。
        这一次偶然经历纯属现学现卖,但对我来说来却是毕生难忘。那种原先是迷惑不解,似懂非懂,一下子豁然开朗、头脑澄明了许多的快感让我感悟到以前被我高高搁置教育著作的无穷魅力。我无法估量当我静下心来,当把读育名著如一日三餐溶于日常生活中,并时时以此反省自己,时时以此指导日常教学,将会产生怎样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俞正强.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5
[2]叶澜.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