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1期   作者:胡延勋
[导读] 文章以分析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典型真菌毒素危
        胡延勋
        平顶山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要:文章以分析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典型真菌毒素危害为方法,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了阐释;围绕生物鉴定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等方面,研究了农产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常见方法。
        关键词:农产品;技术;真菌毒素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文化水平以及民生质量的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对相关产品的生产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从目前来看,真菌毒素污染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之一,且对粮食作物的食用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展开探究讨论,比确保在前期检测环节上严格把控食品安全,防止有毒有害农产品流入到市场当中。
1 农产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
        在农产品中,真菌毒素具有多种类、光涉及、高危害的污染特点,因此深深困扰着农业生产者的经营发展,并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从目前来看,农作物中常见的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1]。
        其中,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性与毒害性极强,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I类致癌物。从农产品角度来讲,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污染作物有花生、玉米、棉花、水稻、大麦、小麦、豆类等,且以花生与玉米的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当人通过食用花生、玉米或饮用花生、玉米饮料等途径摄入黄曲霉毒素后,若人体内黄曲霉毒素的浓度达到0.24mg/kg(体重),将很有可能引发中毒反应,如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等,严重者将致死。同时,黄曲霉毒素的耐高温能力较强,据相关研究称其分解温度在280℃左右,常规烹饪方式很难将其去除。
        与黄曲霉毒素一样,赭曲霉毒素也是一种极毒类污染物,其可引起人体肝脏、肾脏的病变坏死,且具有一定的致畸性。结合行业经验来看,赭曲霉毒素在茶叶、咖啡、豆制品、谷物、啤酒、乳制品、动物饲料等载体中均有检出记录,且在冷冻、焙烤、蒸煮等处理手段下很难被破坏分解。
        玉米赤霉烯酮在玉米检测中呈阳性的情况最为多见,小麦、燕麦、大米等谷物也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结合既往案例与实验研究来看,玉米赤霉烯酮主要作用于人的生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当人体摄入过量的玉米赤霉烯酮后,将可能出现流产、畸胎、头痛、共济失调等症状。同时,玉米赤霉烯酮的耐高温性相对较强,其在110℃环境中存留1h以上,才可被完全分解。
        结合上述内容来看,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致病性、污染性普遍处于很高水平,若人、畜误食了被污染的玉米、小麦、稻谷、豆类等农产品,其身体健康将遭受到极大危害。同时,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所表现出的又一特点,就是相对较高的温度抗性。所以,在绝大多数烹饪方法无法达到消毒杀菌目的的情况下,真菌毒素的前期检测工作就变得更为重要。基于此,无论是从避免不达标农产品进入市场、防止人畜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发挥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职能作用的角度来看,做好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科学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产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常见方法
2.1 生物鉴定技术
        由于真菌毒素毒害影响具有物种上的广泛性,因此相关人员可将微生物、水生生物、畜禽动物等作为实验对象,对农产品样本中真菌毒素的类型、毒性进行检测分析。从目前来看,可用的生物鉴定方法有微生物抑菌试验、微生物遗传影响实验、鳟鱼培育实验、鸡鸭胚胎实验、畜禽饲喂实验、细菌发光实验等。相关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可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检测需求进行合理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生物鉴定技术虽然对实验对象、待检样本的标准要求不高,但其实验效果也相对粗放模糊。因此,生物鉴定技术通常用于定性检测,且多为化学分析法或仪器分析法的辅助性、佐证性实验活动。
2.2 芯片检测技术
        几年来,微芯片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农产品的检测工作当中,并以其技术多样化、分析时间短、工具便携性强等优点受到了极大关注。从目前来看,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芯片检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光学检测技术。在经过特殊处理后,很多真菌毒素可表现出荧光特性,从而为相关人员提供出原理上的检测便利。例如,学者Sauceda-Friebe通过修饰水溶性肽段的赭曲霉毒素处理方式,可制成OTA-肽段的复合物探针,并激发赭曲霉毒素的荧光特性。其后,将样本搭载到带有化学发光读数的微阵列芯片装置上,即可实现样本中真菌毒素浓度的免疫检测。在该学者的实验研究中,不足12min就测出了生咖啡样本中含有浓度为0.3μg/L的赭曲霉毒素成分。同时,芯片装置上OTA-肽段探针的复用次数超过20次,有助于显著降低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投入成本[2]。
        第二,电化学检测技术。与光学芯片检测技术相比,电化学芯片检测技术对农产品样本或萃取物的清洁度要求更低,且兼容性、灵敏性更强。例如,学者Piermarini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在微芯片板件上装设出了96孔的碳电极丝网,并将ELISA方法作为实验手段,最终测得牛奶样本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浓度为8ng/ml,达到了高精度的检测效果;再如,学者Olcer以金电极微阵列为装置核心,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动态微分析芯片装置。将该装置投入到小麦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当中,测得毒素浓度值为6.25ng/ml,达到了高灵敏度、快检测速率的效果。
2.3 仪器分析技术
        仪器分析技术是当前农产品质量检测领域中通用性较强检测技术类型。在检测实践中,相关人员需要对待检样本实施一定的预处理,再将其投入到精密检测仪器当中,以实现真菌毒素的定性、定量分析。例如,当前很多检测机构会采用气相色谱技术进行农产品样本的毒素污染检测。首先,相关人员应对待测样本进行蒸发处理,并使蒸发生成的气体经由特定通路注入到色谱分析仪的分离柱顶部。其后,再通入用于运载的惰性气体,实现气体中污染物质的有效分离。最后,依托固定相与气相的吸附、脱附机制,实现样本中真菌毒素的精准检测与色谱图呈现。
结论:总而言之,做好粮食农产品中各类真菌毒素的精细化、严格化检测,对保障人民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工作实践中,相关人员必须要结合样本类型、毒素种类、实验条件等多种因素,选择出最佳的测定分析方法,以达到精细化、准确化的毒素浓度获取效果,并评估农产品是否合格,以防止低质农产品进入到市场当中。
参考文献:
[1]秦祎芳,张红云,高敬铭.粮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及应用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0(06):107+109.
[2]李双青,李晓敏,张庆合.植物油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色谱,2019,37(06):569-5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