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丙礼
平凉新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省平凉市 744201
摘要: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的不断深化改革,企业的保卫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突出问题,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煤矿企业的保卫工作成为企业亟需考虑的问题。煤矿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可谓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企业应该按照“打防并举、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为企业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治安环境。本文首先对煤矿保卫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介绍,然后通过分析目前煤矿保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新形势下煤矿保卫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煤矿;保卫管理工作
一、煤矿保卫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煤矿企业在我国的众多企业中是一个危险系数较高,也是一个切身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行业,一旦受到破坏,不仅会对国家造成重大的资产损失,也会直接影响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煤矿企业应该切实加强保卫管理工作,为国家和企业减少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切实保护员工的切身利益。
二、煤矿保卫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对安全保卫工作的忽视目前我国的一些煤矿企业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安保工作进行了单独的划分,认为与企业的生产工作相比,安保工作不会对企业的经济增长产生帮助,可有可无,从而导致一些企业缺失保卫组织,各项治安保护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使一些犯罪分 子有机可乘,对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产生了阻碍作用。
(二) 企业内部的一些保卫人员的安保意识淡薄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的不断改革,一些企业不得不再重组、再整合,但是这也导致企业临时员工的队伍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安保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此外,其本身法律意识的淡薄,也使得一些不遵纪守法的问题经常发生。同时,由于很多企业的建址都比较偏僻,周边存在很多无证的废品收购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 安保工作的职责分工不明确
企业的安保工作要想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就应该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煤矿企业的安保工作并没有将工作内容进行明确的分工,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所以,导致保卫管理者不能更好地实施自己的权利,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安保组织之间的协调和组织分工。
三、如何在新时期做好煤矿保卫管理工作
(一) 认真强化治安管理意识
首先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安保工作在煤矿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使安保工作真正成为和企业的生产经营融为一体的机构组成。当然这就需要企业贯彻落实《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使得这些制度可以真正落实到实际的考核之中,而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的存在。
(二) 对企业的员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 提高对民警的培训力度。煤矿的安全工作非同一般,因此,相关的安保人员必须达到一定的硬性要求。例如,进入煤矿安保科的人员,应该接受过至少一个月的专门培训,并且通过培训的结业考试。而对于上岗人员,企业也应该对其进行定期的轮流培训,培训的内容应该涉及法律法规、思想政治、国家相关政策、军事基本技能以及安保工作的具体要求等方方面面,不断提高安保人员的综合素质。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方面的培训就需要各基层的党支部积极发挥作用,根据不同岗位上安保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开展相关的政治宣传会议,同时要时刻关注个人的思想动向,对存在的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及时进行疏导和排查,遏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3. 加强法制观念的教育,提升法制观念。法制观念的梳理不仅是对安保人员的要求,也是对煤矿企业全体员工的要求。因此,不同的领导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合作,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帮助每一个员工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作风,从企业内部杜绝违法乱纪现象。
(三) 全面执行安保措施
首先,要注重对安保工作的分析,找出安保的薄弱环节,抓住重点,实施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的措施;其次,对监控系统要进行技术上的完善,监控系统在整个安保工作中发挥的作用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煤矿企业应该在煤场、办公楼以及生活区等各个部位安装完整的监控系统,建立完整的监控网络系统,同时也为要注意人力的配合,从而共同为企业的安保提供保证。最后,安保的管理工作应该由原来的统一的静态管理方式转变为动态的,根据不同地点,收集不同的信息,制定不同的安保管理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安保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结语
安保工作作为煤矿生产的重中之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创新的复杂工程。近年来,随着煤矿业的不断改革,矿区的安保工作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总体上保持着较好的发展趋势,所以各个煤矿企业只要认识到安保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目前企业在安保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积极去寻求方式进行解决,就一定会保证矿区生产的安全、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乔平 . 加强国有煤矿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之我见 [J]. 科技致富 向导,2013(26):255.
[2] 武建忠 . 新形势下的煤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探讨 [J]. 东方企 业文化,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