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4102221986****2532
摘要:地震灾害一旦发生,不仅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更为严重的会造成生命及财产损失,我国在发生大地震后更为重视抗震设计,尤其是建筑领域中的抗震设计要求明显提高。伴随地震学、建筑结构学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理念也明显改变,建筑抗震设计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理念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理念;分析
中国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大,土地的形式,部分地震多发带,安全系数低,地震灾害后,将彻底摧毁,甚至摧毁建筑,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系数,形成强大的对地震的力量,我们必须加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设计,以保证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为标准是最好的。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深化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水平。
1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抗震设计的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城市经济和发展能力的双向提升,建筑业获得了发展动力,更加注重设计工作的优化创新。目前,建筑结构设计者普遍重视外观和实用性这两个主要指标,导致结构抗震设计逐渐被忽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设计师的抗震设计理念长期没有更新,认知也落后和有限。此外,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对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高,逐渐忽视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指标。只有在发生地震灾害时,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做好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1.2抗震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情况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质量与建筑工程的安全系数密切相关。基于此,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有必要保证抗震设计效果与预期目标一致。但在相关因素的制约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效果与工程实际情况不能完全一致,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抗震设计效果也会偏离预设的总体设计目标,消耗资源,但抗震能力较低,不能真正发挥地震作用。此外,由于专业水平不高,有的设计者在抗震设计中机械地模仿他们,大大降低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抗震效果。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理念分析
2.1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专业、正确地选择抗震场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确保抗震效果达到高标准。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巨大的冲击力将导致的异常运动表面的位置,和建设项目的性质和结构不同的站点,地震会改变建筑的破坏力,地震破坏的建筑是不同的。地震灾害发生在地震振动的强度,形成建筑结构的破坏力强,在此基础上,如果建筑选址错误,地震的破坏力会加剧建筑结构,更严重的还会导致建筑结构的崩溃,整个损伤。因此,在抗震场地的选择中,应尽量避免软弱土层的液化易发区,做好基础加固工作,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为基础的抗震效果。
2.2合理选择建筑结构体系
在抗震设计中,优化和改进抗震方案设计是进一步提高抗震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此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抗震设计的全面性,避免由于某些建筑结构而削弱建筑工程整体抗震性能的不良情况。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正确保留建筑结构的冗余度。更具体地说,即使在后续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中出现某些结构的破坏,也不会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抗震质量和效果。其次,在设计阶段要清楚地掌握地震传递路线,加强对计算图的准确控制。尤其在竖向结构设计中,应保证竖向重力荷载作用下压力的水平均匀性。如果它是一个转换结构,上部的垂直分量将转移重力负荷。在此基础上,设计过程中应保证转换层中载荷力的正常转换。最后,设计人员应主动控制结构体系的强度和刚度。
设计环节应保证各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刚度能按均匀性原则进行分配,以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与整体设计要求的一致性。
2.3合理选择结构抗震计算参数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效果与设计参数选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设计环节应先对建筑结构做出全面分析,明确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被冲击力所影响,结构类型不同承受参数也呈现较大差异,因此,需采用结构类型所对应的合理参数进行抗震设防验算。对于复杂结构,设计人员还可以根据地震波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地震震害来分析与检验结构设计模型的安全性,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承载能力。
2.4抗震防线的规范设置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地震更容易发生。通过优化可行的建筑结构设计,可以保证建筑物的可靠度系数相对提高。因此,多层抗震设计需要加强。如果只设置一条抗震线,很容易在地震中被破坏,建筑物结构会受到破坏,最终倒塌,导致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设置多道防震线,一般为三层,如果是地震易发地区,可适当增设防震线。设计师需要选择成员的刚度和延性的第一道防线,然后结合最优抗震设计的概念,其他两条线的设计地震防御,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物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然而,这三个防震设施不会因为第一个的破坏而失去功能。基于多种设置,可以提高稳定性的有效性,以确保最高水平的抗震能力。
2.5空间布局设计
建筑空间布局设计能否达到合理理想的目标,也会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在建筑空间布局设计中,设计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平衡系数在建筑空间结构优化的范畴,这是因为当地震灾难,建设应当承担的双重角色从地面和空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方向考虑所有这些力量,加强全面的设计,可以打印主轴作为基准,提高刚度和稳定的能力,刚度值越高,就越优越,稳定性越强,水平受力能力越理想;第二,由于担心空间结构简单的做一个综合分析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可以说成正比的考虑设计元素的关系,参数计算困难也上涨,因此,设计者在抗震设计工作,需要合理的简化设计内容,减少建筑抗震能力的影响因素,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基础上,提高抗震设计质量和安全系数;第三,考虑到建筑空间结构的完整性,抗震设计本身系统的特点,不仅在建筑抗震设计的部分,但为了提高抗震能力,因此,应该是内部结构的结构,底层结构是有效的衔接,确保该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形成共同抵御地震的影响,降低建筑物的崩溃的风险。
2.6抗震构造的优化措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混凝土构件需尽可能的规避剪切破坏、混凝土压溃先于钢筋屈服等破坏,坚持“强剪弱弯”、“避免超筋”、“强连接”的抗震理念及原则,而采取何种抗震措施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为了提升抗震措施的落实效果,促使计算模型得以优化实现,抗震构造措施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及完善,目前可行的措施为:合理箍筋加密区、优化控制最大配筋率等等。而砌体构件则需根据要求及规范标准对构造柱及圈梁进行正确设置,促使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及延性达到最佳值。钢结构规避钢构件的失稳性破坏问题,增强钢结构的承载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自从发生大地震灾害后,更为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基于此,需加强对抗震设计理念的应用,积极做好设计中的各项优化工作,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力及抗震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俊霏.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理念分析[J].区域治理,2018(044):171.
[2]张龙波.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理念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3):06.
[3]郭震.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理念分析[J].当代旅游,2018(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