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住区园林环境营造的思考——以清华大学教工住宅小区(双清苑)园林环境设计为例 孙慧一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建筑模拟》2020年第10期   作者:孙慧一
[导读] 本文以清华大学教工住宅小区(双清苑)园林环境设计为例,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住区园林环境如何编织生态基底、构建安全健康格局以及接续文化底蕴的方式方法,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园林环境,从而满足当代人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要求。
        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0
        摘要:本文以清华大学教工住宅小区(双清苑)园林环境设计为例,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住区园林环境如何编织生态基底、构建安全健康格局以及接续文化底蕴的方式方法,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园林环境,从而满足当代人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住区、生态基底、安全健康格局、文化底蕴
       
        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揭示着人民对于生活的要求已经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先富带后富到共建共享,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也是新时代的具体特征。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之年,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中距离最近、关系最为紧密的环境空间,理应紧跟时代步伐,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全面贯彻生态、健康的理念,为居民提供健康宜居的园林环境,守好身边的绿。
        一、项目概况
        双清苑教工住宅,是清华大学为青年教职工提供的商品住房,位于大学校园之外,距离学校东门1.5公里,占地约15.1万平米,园林面积11.2万平米,单平米施工控制价500元。
        作为清华大学教职工家属区,住区居民及亲属多为副教授及教授级高知群体,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清华情结浓郁,关心时政、关注民生,对于生态、和谐、高品质的住区环境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因此,在分析目标客群的特点和需求的前提下,以及相关政策、行业趋势的引导下,居住区设计从规划到细节,从整体到局部,将生态、健康、文化融入其中,给居民提供一处健康宜居的住区环境。
        二、设计特色与思考
        1.生态为基
        生态时代背景下,由国家引领的生态运动深深影响着建设行业。该项目在规划申报时为绿色建筑一星标准,这也意味着除建筑设计需达到相关指标外,园林相应也要达成既定指标要求。
        根据要求,园林需要在实土区域范围内完成50%的下凹绿地指标以及海绵城市相关要求。如何保证设计效果,又能经济有效的满足海绵城市相关要求,成了设计中要解决的重点。
        (1)结合园林设计,整体规划下凹绿地位置,最大限度保证园林效果
        我们将原规划中心绿地实土区域的下凹绿地置换到楼前实土区域,为中心绿地组团营造起伏地形、丰富集中型绿地景观创造条件,既能让住区居民不必走出家门就感受到“山林休闲体验”应有的景观氛围,也能同时满足下凹绿地指标。
        中心绿地组团通过设计雨水花园,增强绿地集雨功能,雨水花园蓄水深度最深可达400mm,占地面积470㎡,通过耐水湿植物的种植、荷花点景小品和河滩石的设计,在雨季形成趣味盎然的雨水花园,旱季也能成为居民活动玩耍的场地。道路立道牙打孔,可直接收水,绿地内的生态渗沟中设置溢流井,并做到初期雨水弃流,汛期溢流至绿地,既简便,又经济。
         
        
        (中心绿地组团雨水花园,来源:现场拍摄)
        (2)重点区域重点打造,保证铺装透水率
        在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中,园林铺装透水率要求达到70%。我们知道,良好的透水材料通常与石材价格不相上下。因此,在材料选择上,我们重点区域重点打造,选择生态陶瓷透水砖这种仿石材面层的新型透水材料,它外表美观、透水性(透水率在20mm/s以上、能应付60mm/h的降雨量)、防滑性(雨天路面无积水)、耐久性(耐磨耐风化性、抗冻融性能强)均好。其他区域则选择普通型透水砖。
        如此,双清苑小区的生态基底就此形成,由下凹绿地和透水材料编织的生态网络就此形成,且生态性、美观性、经济性兼顾。
        2.格局优先
        格局,指的是安全健康格局。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阵脚。在疫情防控期间,居住区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压力。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居住区作为非常时期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其环境设计及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双清苑小区的园林环境实现了布局均衡与兼顾管理的统一,这对建立一个“平灾结合的健康住区格局”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间显示出了其前瞻性的一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这也给我们今后的住区园林建设提供了启示。
        
        (住区均衡的布局 来源:自己制作)
        (1)景观均好,人人拥有
        设计师利用住区绿地组团的均衡布局特点,以人的使用需求出发,在大局观的统领下将景观化整为零,以“景观均好、人人都拥有”的原则进行布局,使每一个独立单元的绿地都根据规模相应布置休闲活动场地,即“出门即绿、门前是园、充分享有”,居民可就近活动,儿童活动场旁设置休息场地,方便家长看护,体现景观设计的人文关怀。
        (2)分而治之,构建相对独立的绿色单元,维护公共健康
        均衡独立的绿地单元之间通过小园路形成有机的相互联系,居民使用时可实现高效串联,而在非常时期又形成了“各自为战、区域自治”的独立组团,做到单元间有效“隔离”,功能上单元内充分“供给”,使居民能够在自家门前就近开展简短的户外健身活动,享受新鲜空气和沐浴阳光,降低了小区内楼宇间人群户外交叉的概率,有助于疫情期间小区封闭式管理下的人员自我调节及疏解精神压力。最终可聚合可分散的弹性网络结构,做到“平灾结合”、“刚弹相济”。由此,作为疫情防控期间的最小隔离单元,双清苑小区的户外环境仍然能够较好的发挥其使用功能,让居民享受居所旁的“最后一寸绿”。
        3.文化铸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双清苑小区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突出的外观风格和浓郁的学院情怀,给住区居民,即清华教职工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园林环境所能留下的,不仅是成人的文化认同与归属,还有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这对其下一代价值观与精神世界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传达文化底蕴这一重要信息。
        (1)统一色彩,奠定小区基调
        园区铺装、小品的整体色调与建筑保持一致,通过研究清华近代红砖建筑立面的设计细节,利用现代材料,模仿校园建筑的砌筑外观,找回工匠精神,从细节上找到与清华校园内部相一致的韵味,让居民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2)场景取材,浓缩校园景观
        居住区南北两个主要入口以银杏为主干树,打造银杏林荫道,从植物景观风貌上再现清华校园银杏大道的场景,与校园景观遥相呼应,身在校园外,恰似校园中。
        提取大学校园内典型的户外交流场所景致,以场景再现的手法,应用于居住区中。我们将连廊、活动广场、演艺舞台以住区园林的尺度重新塑造,置于住区南部中心组团中,表达浓郁的学院情怀,让人产生共鸣,同时为居民提供一处户外交流活动的场所。
         
         
        (住区南部连廊,来源:现场拍摄)
        三、结语
        岁月可待,未来可期。我们正处于一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迅速迈进的特殊历史时期,追逐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瘟疫带来危机的同时,迫使我们反思,要求我们城市园林建设者、设计师在不断反省和自我完善中改变,迫使人们更加重视美好人居环境的提档升级。风景园林行业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旗帜下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总结提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赖思明,谢思桃·居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中的卫生防疫问题初探 [J]安徽建筑,2004
        [2]凌海军·对居住区均好性规划设计方法论的探讨 [D]杭州:浙江大学,2005
        [3]董晶晶·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城市健康生活单元构建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4]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5]王浩·疫情下对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多元功能以及分级管控的思考 [J]中国园林,2020
        [6]马明,蔡镇钰·健康视角下城市绿色开放控偶见研究—健康效益及设计应对[J]中国园林,2020
        [7]李雄,张云路·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20
        [8]王香春,蔡文婷,陈艳·公共健康导向的城市公园体系构建思考[J] 中国园林,2020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孙慧一(1988.05-),硕士,毕业于北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