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重症脑卒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陈雪金
[导读] 研究循证护理在重症脑卒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陈雪金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山东淄博255400)
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重症脑卒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2019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3月,需要选取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符合本次研究标准。采用等分制研究,对照组(n=4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n=4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式,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出现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22.5%,两组患者研究数据差异度高(P<0.05)。结论:对进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脑卒中患者运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循证护理;重症脑卒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引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会加重患者肺部感染,降低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重症脑卒中患者运用循证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2019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3月,需要选取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符合本次研究标准。采用等分制研究,对照组(n=4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患者年龄≥43岁,≤73岁,平均年龄(57.36±2.34)岁,患者男女占比25例,15例;观察组(n=4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式,患者年龄≥44岁,≤75岁,平均年龄(59.68±3.35)岁,患者男女占比26例,14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度低(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重症脑卒中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即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式,具体实施如下:(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组织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组员共计12名,均具有4年重症患者护理经验,学历为本科,应变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强,在实施循证护理前对此些人员进行有关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1]。小组成员根据重症脑卒中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2)体位护理,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若患者处于病情比较紧急,需要将床头高度调整为10~30°之间,若患者疾病处于稳定期,可以将床头高度调整到30~45°之间,若患者疾病处于康复阶段,可以将床头高度抬高为45~60°之间。部分治疗需要患者取平卧位,实施治疗后需及时将调整为原有体位[2]。(3)声门下吸引,需要循证护理小组根据患者口腔分泌物多少、痰液性质制定合理的声门下吸引方案,若分泌物流动性比较强,呈米汤、水样,需要将负压引流调整为5.32~-2.79KPa,从而有效避免患者呼吸道黏膜损伤;若患者口腔分泌物比较粘稠,呈黄色并伴有血丝,需要将负压引流调整为-7.98~5.45KPa之间,从而有效减少对气道黏膜的损伤[3]。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重症脑卒中患者观察指标为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出现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一般资料、观察指标以及计数资料为本次研究的重要数据组成部分,为保证研究数据准确性,需要将其统一录入计算机设备中,数据涉及较多需要通过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n)为本次研究的例数,观察指标中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用(d)表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用(%)表示,
t进行数据检验,两组研究数据差异度高时,以(P<0.05)为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3 讨论
 现阶段,受环境、精神压力、生活压力、不良饮食等因素影响,导致脑卒中疾病发生率不断提高。脑卒中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该疾病的病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效果相对较差。多数患者出现脑卒中疾病后脑干会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呼吸功能会随之降低,需要对其实施机械通气。呼吸机可以在重症患者治疗中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不过由于患者自身免疫抑制力降低,导致肺部感染几率比较高,比较容易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是指在患者通气48h内~拔管48h内出现肺炎,严重会诱发器官感染,造成全身器官衰竭,降低治疗效果,严重会导致患者死亡。
   本次研究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运用循证护理,循证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根据临床经验、相关科研结论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22.5%,两组患者研究数据差异度高(P<0.05)。主要因为该种护理方式成立了专业的循证护理小组,合理控制声门下吸引负压值,从而有效避免气道黏膜损伤,降低肺部感染率。
参考文献
[1]罗钰填,吕常艳,谢嶷松,刘雪燕.鲍曼不动杆菌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血清IL-17 IL-35水平及与预后关系[J].河北医学,2020,26(06):932-936.
[2]景珊,桑丽云,张峻瑜,郭佳茹,商临萍.多准则决策分析在呼吸机集束化护理策略优化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0,34(12):2212-2214.
[3]邹永祎.替加环素首剂加倍用量对多重耐药菌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对细菌清除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20,17(06):910-913.
[4]彭晓婕,江振强,欧慧慧.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实施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7):254-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