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护理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戴丽萍
[导读] 对比探析风险防范护理在急诊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戴丽萍
(淄博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目的:对比探析风险防范护理在急诊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性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利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具体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风险防范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风险防范护理在急诊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并且有效提升了急诊科整体的护理服务质量,切实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因此风险防范护理值得在急诊科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风险防范护理;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满意度
引言:本文随机性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利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具体分为两组,对比探析风险防范护理在急诊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性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利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具体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风险防范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20例观察组患者的性别比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阶段:21-67岁,平均年龄(49.81±6.34)岁;病程分布4.5-8年,平均年龄(6.97±1.04)年。20例对照组患者的性别比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阶段:23-69岁,平均年龄(50.12±6.14)岁;病程分布3.5-9年,平均年龄(7.97±0.5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阶段以及病程分布比较差异较小,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本次研究中我院将给予2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常规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程、适应证以及禁忌证等临床资料进行充分了解,随后结合相关药理学知识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临床用药路径。②健康饮食路径,护理人员在患者办理完入院手续后应当及时为患者尽快安排病室病床,此外,患者的饮食健康同样重要。通常急诊科患者的营养配搭应当忌生冷、辛辣以及过于油腻的食物,尽量多饮水,食用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的食物。③健康心理疏导,患者在刚入院时会因为陌生的住院环境而产生恐惧心理以及抵触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应当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沟通全程保持平缓柔和的语气,使得患者能够放松心态,以便于快速拉近护患关系[1]。
   观察组:该次研究中,20例观察组患者将采用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建立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组内成员由1名主管护师、1名高年资护师以及1名护士长组成,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小组成员建制3人。此外,结合实际情况,分别针对诊断室、抢救室、缝合室以及观察室的护理工作信息进行收集统计。②总结工作特征,众所周知,急诊科是所有重症患者进入医院后第一个送达的科室,因此急诊科的诊疗及护理工作质量是医院治愈率以及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在实施管理工作前必须明确自身工作职能,随后即可开始护理质量管理流程。③专业能力强化培训,急诊科护理质量小组必须针对组内成员的专业能力以及业务水平进行严格的考核,通过考核结果对组内成员进行针对性强化培训,主要包括专业能力、业务水平以及紧急处理能力等板块。结合医院现有资源,给予小组成员最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一切学习资源,保证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的整体护理能力。④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小组除了专业能力、业务水平以及紧急处理能力之外,其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也是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因此护士长也就是组长必须要对组内成员的综合素养进行积极培养并且加以强化,以此达到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实际要求[2]。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将两组患者实施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护理满意度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具体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3个不同层级。其中,满意的评级标准为:患者的护理服务评分≥80分;基本满意的评级标准为:患者的护理服务评分<80分,且≥60分;不满意的评级标准为:患者的护理服务评分<60分。本次研究我院将以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评分进行收集,并且采用百分制对患者的调查问卷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共计发放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高达100%[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主要作用于本次研究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利用(x±s)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计量资料,运用t进行检验;利用(%)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计数资料,运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急诊科的风险预防及控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截止目前,国内的总体经济水平以及相关医学研究得到双重指标上的突破改革,全新发展机制的具体落实使得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完成了跨时代的发展目标。传统的急诊科临床护理模式基本上忽视了风险防控以及护理质量控制两项重要内容,而新时代背景下的风险防范护理模式逐渐开始重视风险防控以及护理质量控制两个环节的优化与创新。
   综上所述,风险防范护理在急诊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并且有效提升了急诊科整体的护理服务质量,切实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因此风险防范护理值得在急诊科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温素芬. 风险管理在高龄产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06):906-907.
[2]吕文荣.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05):891.
[3]陈贤菊. 儿科护理中诱发护理纠纷的细节探析及干预方法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04):597-598.
[4]董合芳. 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的价值评估[J]. 中国卫生产业,2017,14(05):97-98.


   结合表1所示,20例观察组患者中满意为12例,基本满意为5例,不满意为3例,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85%;20例对照组患者中满意例数为10例,基本满意为4例,不满意为6例,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7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