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 胡慧萍
[导读] 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胡慧萍
 (安医大一附院东区肥东县人民医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术后DVT形成率较对照组低(P<0.05),其护理总满意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下肢浅静脉弯曲、扭曲、不规则膨出及伸长。临床对下肢静脉曲张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病情较重者多用手术治疗[1]。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显著改善。但术后中麻醉药物的使用可使下肢肌肉松弛,加之术后长时间卧床休息,全身血液循环减弱,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加大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风险,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严重者还可形成肺栓塞、肺梗死,危及患者生命[2]。本文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40~60(49.52±3.12)岁。手术部位:左侧18例,右侧16例,双侧22例。合并症:糖尿病15例,高血压13例,高血脂10例,高血糖18例。所有患者经静脉超声及查体检查,均符合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诊断标准[3],均行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和剥脱术治疗。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静脉炎、淋巴管炎等炎性病变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恶性肿瘤或心血管疾病者。两组患者自然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术后7d均给予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保持头低脚高位,定期协助更换体位、遵医嘱指导用药、常规健康宣教等基础护理,并给予抗凝、降压、降血脂、抗血栓等药物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包括:
   ⑴病情观察:术后加强患者患肢状态观察,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每日测量大小腿周径,了解患者有无肿胀。询问患者感受,若患者表示疼痛剧烈,皮肤体温升高、皮肤颜色泛白,则考虑并发下肢DVT。护士立即将情况告知医生,协助患者开展B超检查,若确诊DVT形成,则遵医嘱给予溶栓、抗凝、抑制血小板作用等对症治疗。间隔1~2h协助患者翻身,叮嘱患者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对患肢的刺激及挤压。可使用热敷、中医针灸等方式改善血液循环,严禁按摩患肢,避免栓子脱落。每日做好患肢大小腿周径测量,发现大小腿周径持续增加,皮肤温度持续升高,皮肤颜色持续加深等异常情况,考虑感染,立即联系主治医师,实施针对性处理。
   ⑵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士使用热情、温柔的态度与患者沟通,评估其心理状态。通过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耐心解答患者问题,引导患者讨论自己感兴趣的事等方式,增进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对存在焦虑、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的患者,使用言语沟通技巧帮助患者纾解负面情绪,建立积极的治疗心态,增进其治疗配合度。
   ⑶饮食指导:术后根据患营养状态、饮食习惯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以清淡饮食、易消化为主,补充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纤维、低脂肪,戒烟酒,忌辛辣、刺激食物。叮嘱患者术后多饮水,每日饮水量400~500mL为宜。叮嘱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不可过度用力,避免增加负压,引起栓子脱落。可指导患者排便时使用双手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
   ⑷康复训练:护士指导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术后2d,指导患者 在床上开展主被动训练,包括直腿抬高、屈伸四肢关节、收缩股四头肌等。具体为: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翘起足拇指,钩脚,绷直腿部,缓慢抬高30~40°,坚持2~3s后缓慢放下。重复10次为1组,每日2~3组。术后5d,指导患者取俯卧为,下肢自然伸直,尽量抬起健侧下肢,坚持2~3s后缓慢放下。尽量抬高患侧下肢,持2~3s后缓慢放下,训练股神经。交替训练8~10次。重复10次为1组,每日2~3组。术后7d后,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脚后跟、双肘、头后部共同发力,尽量抬高腰臀部,坚持2~3s后缓慢放下。重复10次为1组,每日2~3组。术后30d后,指导患者取俯卧为,四肢合拢,上肢尽量后伸。伸直双侧下肢,头颈部尽力向后抬起,持2~3s后缓慢放下。重复10次为1组,每日2~3组。训练强度及时间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
1.3评价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形成率。判定标准:患者术后感觉患者疼痛肿胀明显、皮肤呈紫红色、体温升高,伴有脉率增快、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同时比较
   ⑵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护士指导患者填写,从护理项目、服务态度、护理质量、护理效果等方面设置问题,共20个问题,总分100分,满意为90分以上,一般为61~89分,不满意为60分以下。护理总满意率=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DVT形成率对比
   研究组术后DVT形成率为3.6%(1/28),对照组术后DVT形成率为28.6%(8/28),两组数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4.766,P<0.05)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3、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DVT的风险较高,资料显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约有5%的患者可并发DVT,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3]。DVT形成是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综合作用的结果,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手术创伤、术后长期卧床、患者合并存在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性疾病均可引发DVT形成[4]。因此,需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预防DVT形成,促进康复有积极意义[5]。
   本文研究显示,研究组术后DVT形成率较对照组低,其护理总满意率较对照组高。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有积极意义,可有效预防术后DVT形成,改善医患关系,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黎昱昱,林秀甜.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继发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估[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4):135-138.
[2]韩英.股骨颈骨折术后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326-328.
[3]王卫华,王伟峰.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方法[J].中国农村卫生,2018,06(14):66-66.
[4]李育媛.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10(10):211-212.
[5]帕提古丽·司马义.探究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08(62):367-3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