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老年病护理风险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安娜 王蕾 魏松庭
[导读] 仔细探究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安娜  王蕾  魏松庭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老龄健康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8)
摘要:目的:仔细探究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选择性分析本院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收取的108例心内科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每组54例。前者患者常规护理,后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之后仔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相对较高,有显著统计价值。结论:针对临床心内科患者给予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是临床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科室,其中的患者病情通常较为严重、复杂,在临床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降低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此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了10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不同护理管理方法对于护理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在我院收取的108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照组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22例,其中年龄在50~80岁不等,平均年龄在(65.25±5.26)岁;观察组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有21例,其中年龄在49~80岁不等,平均年龄在(65.44±5.52)岁。临床两组患者之间的基本资料无任何显著差异,能够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护理安全管理:(1)加强用药护理。在位心血管病症患者的用药上也要格外注意,治疗和缓解心血管病症的药物种类繁多,护士应该时刻明白相关药物的病症和用量,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的药物,在护理患者用药的过程中,要将药物的治疗内容以及用量价格告诉患者,并让患者明白药物对自身病症的作用,加强自身理解意识,面对一些患者使用药物产生的不良病症也要及时处理。(2)心理干预。因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长的病程,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况,护理人员需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并采取心理干预,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与患者建立友好关系。使用通俗语言向患者介绍心血管疾病,并将相应的发病因素和病理进行讲述,将治疗流程、预后方法、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使患者重视自身疾病,缓解心理情绪。使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提升,进而积极的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3)重视健康宣传。在患者住院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普及,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足够了解,强调在住院的过程中要特殊注意的问题。对从在较高护理风险的患者重点教育,在患者日常行动或者夜间如厕时都需要有人陪同。让患者对风险发生后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有足够的意识。(4)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选取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在小组中担任组长的角色,小组长需要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组间讨论,主要针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往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与原因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护理计划。(5)个性化护理。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科室形成护士长-质控专项管控护士-责任护士的三级质控模式,及时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处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预防事件和差错的训练,开设业务配许,持续完善安全管理工作。对坠床、跌倒、脱管、烫伤等高风险项目在病人床头设立温馨提示标识,并严格交接班,做好风险预警。每周周四设立为安全检查日,由专项负责人对疗区所有环境设施、仪器设备等进行专项检查,及时查找安全隐患,及时做好风险把控。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其中存在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三种形式,而后一项则是由社会能力、心理能力、家庭能力以及运动能力四个层次,分数越高代表着恢复的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借助于专业的统计学SPSS20.0该系统软件,以χ2该检验计算法来进行资料计数,使用以t值该检验计算法来计量资料。若P<0.05,则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的差异性。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非常满意例数有50例,基本满意有1例,不满意则是有1例,总满意度为98.1%。对照组组患者的非常满意例数有30例,基本满意有2例,不满意则是有20例,总满意度为61.6%。两组之间的卡方数值为11.261,差异性显著。
   2.2 患者护理前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心理能力(79.64±2.16)、社会能力(46.85±2.28)、家庭能力(47.21±2.16)、生理能力(82.33±2.26);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是心理能力(52.29±2.58)、社会能力(53.54±2.14)、家庭能力(54.54±2.96)、生理能力(82.33±2.26),两组之间的t值为9.320、10.841、8.931、7.592。从而也可以证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方式更加适用于患有帕金森的患者,其数据可以证明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我国作为一个心血管病症频发的国家,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这项工作来说是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素质及技术的,在提高护理水平的同时也为患者的安全做了显著的提高,针对设备因素等人员自身因素做出定期的培训和知识辅导,以避免一些护理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问题,做到真正的服务于患者。
   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的不安全因素来源于设备仪器存在的风险大多体现在心电图、呼吸机、心电监护等,除了仪器设备使用年限增多而没有及时保修检测的风险外,对于一些实习医生或者对仪器使用并不熟练的医生来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失误都是一定的不安全因素。这就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掌握度,来有效的规避这样的不安全因素的滋生。来源于急救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心血管内科病症患者的病症普遍都不够稳定,很容易产生突发状况,如果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准确富有专业性的采取抢救措施,就导致患者抢救失败的悲剧发生,另外对于医疗药品的用量及使用方法应对情况不够娴熟的情况下也会导致抢救的失败,这也保护一些护理人员资历尚且对于特别危机的突发情况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从而造成极为不安全的因素。健康教育不安全因素的主要体现在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不完善,患者对于自身的情况包括用药都不是很了解,患者就会在情绪上失控,与护理人员产生不必要的纠纷问题。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措施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风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避免护理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艳.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老年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析[J].心理月刊,2019,14(09):47-48.
[2] 董淑影.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老年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6):133.
[3] 赵卉.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风险管理方式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3):89.
[4] 王响英.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5,8(S1):185.
[5] 董晓红,李淑珍,黄雅彬.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7(32):2978-29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