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胸外科手术护理配合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陈欣 李梦西 廖祖伶
[导读] 分析护理配合在胸腔镜下胸外科手术中的运用价值,以促进护理配合干预方法的普及。


陈欣  李梦西  廖祖伶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配合在胸腔镜下胸外科手术中的运用价值,以促进护理配合干预方法的普及。方法:将67例接受胸腔镜下胸外科手术的肺癌患者纳入研究,实施护理配合干预。结果:67例患者术中出血量(224.53±44.51)ml,手术时长(127.53±22.95)min。护理后,肺癌患者抑郁与焦虑得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护理配合的实施可为胸腔镜手术提供恰当支持,进一步减少肺癌患者的手术创伤,缓解情绪波动。
关键词:胸腔镜手术;护理配合;出血量

前言:作为胸外科治疗体系中的关键,胸腔镜手术较常规开放手术具备较多优势[1]。随着这一术式的普及,胸腔镜手术中的护理干预,逐渐成为胸外科管理的重点。护理配合是一类强调充分发挥治疗方案价值的管理手段。为判定其价值,本研究针对67例患者的护理配合效果进行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胸外科于2018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67例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48.4±16.2)岁。
1.2方法
   67例患者行胸腔镜手术期间,均接受护理配合干预:(1)术前配合。①认知配合。以胸腔镜手术及护理方案为要点,耐心引导肺癌患者建立正确认知。指导肺癌患者正确理解胸腔镜在肺癌病灶探查、定位、切除中的引导作用,提升患者对手术操作与护理工作的配合度。②心理配合。依据肺癌患者情绪波动的直接、间接及可能原因,设置心理干预方案。向肺癌患者强化胸腔镜手术的微创性优势,结合胸外科既往经验为肺癌患者预测手术时长及术后康复速度,纠正肺癌患者的不必要担忧。仍伴不良情绪者,以想象放松技术缓解肺癌患者对胸腔镜侵入刺激的排斥及对护理管理方案作用的焦虑。③肺功能锻炼配合。深呼吸适应训练。指导肺癌患者于适当延长吸气、呼气时间基础上,按照腹式呼吸原理调节膈肌运动规律,进而确保其掌握正确锻炼技巧。吹气球锻炼。告知患者吹气球锻炼模式促进胸腔镜术后肺功能康复的原理,引导肺癌患者逐渐熟练掌握吹气球锻炼技巧(深吸气后,尽量延长单次吹气球时间)。(2)术中配合。①肺水肿预防配合。监测肺癌患者中心静脉压波动及痰液变化状况(颜色、性状),如发现肺水肿形成征象(中心静脉压升高或变化幅度增大、痰液呈粉红色泡沫状),及时调整补液量,并向医师汇报。②情绪支持配合。入室后,肺癌患者容易因不适应环境、排斥胸腔镜、止血钳等设备、器械而形成情绪波动。为避免情绪异常改变增加胸腔镜术中体征波动风险,可经肢体语言(微笑鼓励、眼神支持等)与全程陪同模式,为肺癌患者提供情绪支持。③病灶组织保存配合。切除癌灶及周围组织后,立即为医师提供尺寸适宜的标本袋,注意做好标本袋的保存、隔离。(3)术后配合。①影像学检查配合。向肺癌患者介绍接受肺部CT、MRI等检查的意义,引导肺癌患者理解影像学技术在评估胸腔镜手术效果方面的关键作用,以提升其检查期间的依从性。②康复配合。参照肺癌患者近期切口愈合、肺功能指标等,向患者描述近期康复进展。鼓励肺癌患者坚持肺功能锻炼及自我情绪管理,进一步提升其康复速度。
2结果
2.1手术状况
    护理配合干预与胸腔镜手术联用后,患者出血量(224.53±44.51)ml,胸腔镜手术时长(127.53±22.95)min,术后住院时长(5.94±0.85)d。
2.2情绪管理效果
    护理前,胸腔镜手术患者抑郁(56.91±6.09)分、焦虑(54.65±6.26)分,均高于护理后(P<0.05)


3讨论
   随着胸外科治疗体系的完善及医师技术水平的发展,胸腔镜手术逐渐在以肺癌为主的胸腔内器官病变治疗中得到良好普及。虽然这种术式的优势较为明确,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仍有部分胸腔镜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内容易面临相关安全隐患。原因在于:(1)胸腔镜手术属侵入性治疗方法,患者对这类方法的接受度偏低,容易形成排斥、不配合行为[2]。(2)围术期内,可能因情绪调节能力低下、耐受差、对胸腔镜置入的担忧得不到缓解而产生频繁情绪波动,并造成术中血压、中心静脉压等关键性体征的波动。
   护理配合干预以治疗方案为基础,其所制定的高契合性护理管理方案,可为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必要配合。在肺癌胸腔镜手术管理中,该方法要求护理人员遵循配合胸腔镜手术原则,经多途径提供恰当护理支持,以满足肺癌患者在胸腔镜手术安全性、术后康复速度等方面的要求。
   胸腔镜手术中,护理配合干预的优势为:(1)减少胸腔组织创伤。胸腔镜手术中,护理配合干预方法要求护理人员将肺癌患者的术中各项手术操作作为提供护理配合的参照依据。护理配合方案与肺癌患者胸腔内组织分离、肺部病灶切除等操作间的契合性,可帮助肺癌患者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胸腔组织损伤出血。(2)提高手术效率。胸腔镜手术中,胸外科患者的手术时长通常与手术创伤、压力性损伤形成风险等因素高度相关。引入护理配合后,护理配合干预方案的实施,可帮助医师减少胸腔镜术中癌灶定位、膨肺评估、肺叶切除以及淋巴清扫等环节的不必要耗时,确保各项手术操作的高效性,进而缩短胸腔镜手术时长。(3)维持情绪状态的恒定。胸腔镜手术中,肺癌患者情绪频繁波动、负性情绪形成的危害在于:①影响各项体征平衡,增加术中管理难度。②破坏肺癌患者依从性,不利于手术实施及胸腔镜术后康复。引入护理配合干预后,护理人员可经术前心理配合(心理疏导+想象放松等)、术中情绪支持(全程陪同与肢体语言支持)等途径,长效维持肺癌患者的情绪稳定性,消除其对胸腔镜手术的担忧。本研究提示:护理后,67例患者抑郁(44.92±4.93)分及焦虑(47.61±5.81)分,均较护理前偏低(P<0.05)。(4)促康复。依据胸外科既往经验,胸腔镜手术患者的康复速度主要受术中创伤严重程度、情绪波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护理配合模式下,该方法的依据胸腔镜手术方案选定护理管理措施要求,可充分发挥胸腔镜手术的微创性优势,将肺癌患者的术中正常组织损伤降至最低。此外,护理配合干预还可在加强肺癌患者不良情绪识别的基础上,经多途径心理干预增强肺癌患者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上述作用对胸腔镜术后康复负面影响因素的抑制作用,有助于缩短肺癌患者的住院时长。
   综上所述,宜于胸腔镜胸外科手术管理中,引入护理配合干预,以促进肺癌患者心理稳态的重建,并为手术安全性维持及术后康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亢文竹,曲丽娟.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0):344-345.
[2]杨胜.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护理配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21):148-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