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生化检验项目价值探讨-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李泽林 杨枝 张平
[导读] 分析探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生化检验项目价值。


李泽林  杨枝  张平
(射洪市中医院;四川遂宁6292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生化检验项目价值。方法:随机从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到讨论中,用随机数字法分2组,每组各40例,其中,40名患有肝硬化的患者编为观察组,40名体检健康的志愿者编为对照组,观察并检验两组相关生化检测标准的结果。结果:观察组总蛋白、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检验生化指标在肝硬化患者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能够发现患者肝功能指标阳性率的明显变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生化指标;肝硬化;诊断
引言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且是由各种疾病的长期影响和反复发作引起的。肝硬化患者早期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特征。当疾病逐渐发展到晚期时,患者会出现典型的肝硬化症状,例如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这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在出现黄疸,腹胀,贫血时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将使患者处于危险之中。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肝硬化是降低患者生命危险的重要措施。本文随机从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到讨论中,分析探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生化检验项目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0例肝硬化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40例肝硬化患者,对照组40例健康志愿者。在实验组的40例肝硬化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7至7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5.31±9.71)岁。对照组的40名健康志愿者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20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18至7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35±9.82)岁。在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数据时,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1]中对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2)精神障碍者;3)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于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志愿者,应事先进行相关生化检测标准的检测。通知患有肝硬化的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在空腹中收集5毫升静脉血液,分离的血液样本,测试血液,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具体如下:对所有人员进行相关的生化指标测试并收集患者肘静脉血(早晨处于禁食状态)5?mL,抗凝后离心,以3,000r/min的转速旋转,处理5分钟后于-80度吸收血清保存,2小时在其中完成测试。所有患者均使用迈瑞医疗BS-180自动生化分析监测仪器及相关试剂,检测项目涉及球蛋白,白蛋白,总蛋白质,原蛋白,丙氨酸转氨酶,亮氨酸脱氢酶,阿斯巴甜通过酶联免疫测定法测试了氨基酸氨基转移酶和腺苷脱氨酶。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有肝硬化的患者以及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体内的,白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差异[2]。白蛋白:检测数值越低,患者的肝脏合成功能越低;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比例越低,患者的肝脏合成功能越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表示患者体内肝细胞的受损程度,检测的数值越高,患者肝脏损程度越深;总胆红素:可以有效的反应患者的肝脏解毒功能,其中指标越高,患者的肝功能就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本研究中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且采用平均数加标准差方式(x±s)表示计量资料,并使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常规生化检验指标比较
  观察组常规生化检验指标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明显高于对照组,白球比和白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实践中相对常见的慢性肝病,是由于长期或反复发作导致患者肝功能弥漫性损伤,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疾病的迅速发作和对患者影响大,肝硬化患者的早期治疗尤为重要。但如何针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如何通过准确的诊断方式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值得我们研究讨论。
??陈春艳[3]等人的研究中提到,可以使用生化检验项目指标来检测肝病患者。其中,白蛋白是总蛋白质的一部分,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肝脏合成所致;当患者的肝脏表现出不同的损害时,患者的白蛋白含量会有所降低。李甘甜[4]指出,在肝硬化患者中,胆碱酯酶的检测主要取决于患者肝细胞是否发生某些坏死或损坏,这会严重影响患者体内胆碱酯酶的合成,从而降低了胆碱酯酶的含量。因此,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的检测更为准确[5]。
  本研究中,观察组常规生化检验指标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明显高于对照组,白球比,白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生化指标在肝硬化患者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能够发现患者肝功能指标阳性率的明显变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J]. 新消化病学杂志, 2003, 2(2):126-126.
[2]杨昕. 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生化检验项目及价值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8, 007(002):353-354.
[3]陈春艳, 吴吕燕. 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生化检验项目的价值研究[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 8(02):43-44.
[4]李甘甜. 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生化检验的价值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 008(003):152-153.
[5]周雪红, 任丽峰. 四项生化指标检验在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8, 7(001):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