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李玉杰 张爱华
[导读] 探讨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中采取循证护理措施在患者术后并发症预防方面所发挥出的作用。


李玉杰  张爱华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中采取循证护理措施在患者术后并发症预防方面所发挥出的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接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的44例患儿,选取时间为2018年12月-2019年3月,根据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应用,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在以往常规护理模式的指导下,为对照组患儿提供用药、体位、饮食各方面的基础护理服务,组内成员共22例。按照循证护理的开展要求,从以往患儿术后护理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出循证问题,具有针对性制定相应的循证护理方案,将这种护理模式用于观察组。结果:从两组患儿术后心律失常、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来看,观察组对应数值明显要低于另一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循证护理工作开展中,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所采用的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确保患儿的治疗安全。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循证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44例,均选自我院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患者,根据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应用,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其中,观察组中共包含14位男性患者、8位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2岁,年龄上的平均值为(5.24±3.62)岁,最高体质量为29.2Kg,平均值为(14.62±2.74)Kg。对照组患儿中男女人数分别为10例、12例,年龄、体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14±2.76)岁、(13.67±3.75)Kg。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方式下,所有患者均已经确诊,从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的整理上来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模式用于对照组,主要涉及到术后病情监测、体位护理、排尿观察等常规护理服务。
将循证护理用于观察组。首先,对以往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后护理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儿术后常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原因,提出循证问题。合理使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在网上查找相关文献,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理,根据患者术后实际身体状况,对循证护理方案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1]。
   心律失常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后常出现的并发症类型,分析原因,可能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或者机械刺激等因素有关。在临床护理工作开展中,护理人员应加大对患儿生命体征的监测力度,在护理操作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动作轻柔、小心,对导管进行合理安置。对于术后存在心律失常并发症的患儿,术后3-5天是病情较为严重的阶段,护理人员需提高重视。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向主治医师汇报,以便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
   针对以往患儿术后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出现,分析原因,可能与压迫时间短、拔管后位置压迫偏移等因素有关。此外,待患者意识清醒后,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哭闹情绪,当按压部位出现偏转时,便会引发出血症状。为避免以上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对拔管后穿刺点压迫时间进行控制,一般在20-30min之间,规范使用无菌纱布,折叠后正确按压,在胶带的应用下,进行固定。手术完成后,选取患儿的穿刺股动脉侧,使用沙袋对该部位进行压迫,维持时间保持在6-8小时。此外,下肢制动维持时间应在24小时以内。注意观察患儿切口处皮肤情况,观察患儿面色以及血压指标,一旦发现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或出血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各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概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数据的整理由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完成,%为计数单位,使用x2进行检验,当组间差异符合P<0.05的要求时,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13.64%,对照组为3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1.


3. 讨论
   胎儿在母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体以及周围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胎儿的发育出现缺陷,导致心血管畸形,继而发展为先天性心脏病。对于新生儿而言,该疾病的出现,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复合畸形,后期发生心力衰竭、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3]。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等优势。不过,从小儿患者的具体临床治疗情况上来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发挥带来不利影响。伴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逐渐健全,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不断受到医学学者的重视。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所采用的临床护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与优化。其中,循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将其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护理工作中,可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当中,从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来看,观察组对应数值明显低于另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后临床护理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值得推广与采纳[4]。
参考文献:
[1]万莉莉.优质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03):49-50.
[2]林丹,黄丽君.健康教育运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10):75-77.
[3]陈国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室护理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12):85-86.
[4]李辉.个体化护理干预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334+3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