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惊肢
(桂林市妇幼保健院门急诊;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小儿腹泻属于临床儿科常见、高发性疾患。近年来,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的作用下,小儿腹泻临床发生率呈逐年攀升趋势。该病主要由细菌感染所致,属于消化道常见的综合症;患者以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随疾病进一步发展,会致使机体水、电解质出现紊乱。可见,分析小儿腹泻的具体发病机制并开展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儿腹泻;饮食结构;细菌感染;消化道综合症;临床治疗
小儿腹泻是现阶段临床儿科常见疾病,同时该病也是诱发儿童(≤5岁)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小儿腹泻发病机制复杂,且短时间内会导致患者出现“排便增多、性状改变、呕吐”等症状,情况较严重者,会伴随脱水症状存在,从而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尽早明确该病发病机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1]。
1、小儿腹泻患者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绝大多数小儿腹泻患者胃肠道症状主要为“腹泻”,但病因不同就导致患者症状轻重不一;症状较轻者,多由饮食、肠道外感染因素所致[2]。腹泻次数一般每天在5-10次左右,并且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没有含太多水分,伴有明显酸臭,混有少量奶瓣。病情较严重者,一般为肠道内感染所致,此类患者腹泻频繁,腹泻次数一般每天>10次。(2)全身中毒症状:病情较轻者。全身中毒症状并不明显,而病情较重者,一般以“高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为临床主要表现;极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情况[3]。(3)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紊乱症状:①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主要出现于重型腹泻患者,且此类患者伴有多有 严重脱水情况[4]。发生原因:腹泻会大量丢失碱性物质,加之患者进食少、热量不足,导致肠吸收不良,增加体内脂肪氧化并减少血容量。②脱水:主要由丧失体液过多所致,而患者摄入量减少,因此出现脱水症状;但脱水程度和性质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临床症状并没有一致性。而脱水程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累计体液损失,一般是按照皮肤弹性丧失程度和尿量等数据进行综合估计的。轻度脱水:失水量约等于体重的 5%(50 ml/kg),且患者伴有精神不安、皮肤干燥、口腔黏膜干燥等症状[5]。中度脱水:失水量约等于体重的 5%-10%(50-100 ml/kg),且患者伴有精神不安、皮肤苍白、四肢稍凉、尿量减少等症状。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大于体重的 10%以上(100-120 ml/kg),且患者伴有精神极度萎靡、皮肤发灰、昏睡、昏迷等症状[6]。③低钾血症:胃肠道分泌液中含钾较多,而腹泻粪便中含钾量也高达17.9mmol/L,因此在呕吐、腹泻症状的推动下,大量钾丢失,加之日常饮食中无法摄入足量的钾,导致低钾血症。
2、小儿腹泻发病机制
(1)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的发生和发展,主要与患者自身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小儿年龄小、抵抗力较弱,加之机体新陈代谢旺盛,因此在天气变化较大和腹部受凉等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导致口渴、饮奶过多等情况的发生,从而诱发腹泻[7-8]。还有部分患者,是由于喂养因素而导致的,如喂养时间不定时、食物不恰当等因素,导致食物堆积在肠道,肠道酸度失衡从而出现腹泻症状。(2)感染性腹泻:①细菌性肠炎:产毒性、致病性、侵袭性大肠杆菌、弯曲菌、沙门菌等都是目前临床已知的细菌;在以上细菌侵入肠道后,会大量附着并繁殖在肠上皮细胞表面,从而释放毒素诱发细菌性肠炎[9]。经研究证实,不耐热肠毒素可有效结合肠上皮细胞细胞膜受体,致使腺苷酸环化酶,吸收水分的同时产生抑制,从而有效抑制钠和氯;在上述毒素作用下,增多小肠内肠液的同时引发电解质、水分失衡,从而诱发腹泻。②病毒性肠炎:经研究证实,导致小儿腹泻症的最常见病因即为病毒性肠炎,尤其是寒冷季节,气温变化较大,致使病毒感染并诱发小儿腹泻[10]。而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冠状病毒等都是诱发小儿腹泻的常见的致病病毒。病毒进入肠道,附着在小肠绒毛顶端,并进行大量繁殖,导致上皮细胞坏死,从而肠黏膜脱落,小肠消化吸收能力降低的同时减弱小肠吸收电解质和水分,从而产生腹泻。③肠道外感染:具体是指支气管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从而诱发不同程度的腹泻,因此临床又将其称之为“症状性腹泻”[11]。目前临床治疗此类腹泻,多借助广谱抗生素开展治疗,但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极易导致肠道有害菌产生耐药性,减少肠道有益菌的同时诱发腹泻症状。
3、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措施
(1)常规治疗
①饮食管理:以往临床对腹泻患者开展治疗,主要以“禁食禁饮、静脉补液”为主;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禁食禁饮、静脉补液”传统措施的实施,不仅控制不了腹泻,还会导致患者丢失营养、影响上皮细胞再生;并且长期开展“禁食禁饮、静脉补液”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消化和吸收功能差、后期恢复时间延长[12-13]。因此借助饮食开展治疗,必须确保饮食有规律,对患者进行合理喂养。尽量以母乳强化喂养为主:对早产儿而言,母乳喂养是最适合的喂养方式,只因母乳中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可有效促进早产儿是生长发育;但调查发现,产妇分娩后3周所有的时间,母乳中所含的蛋白质含量会直线下降,因此单纯的母乳喂养,根本无法有效保证早产儿可以摄入足量的蛋白质,并且若母乳中的原有蛋白质含量减少,也无法满足早产儿的蛋白正常需求。同时母乳中原有蛋白质含量减少,还会导致母乳渗透压明显增高,致使新生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现阶段我们所说的“母乳强化喂养”,具体是指标准的母乳强化喂养,也就是达到“20ml母乳中添加1g母乳添加剂”的标准;通过母乳强化喂养,可有效满足早产儿机体蛋白质需求[14-1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母乳强化喂养方案”被临床提出,顾名思义,就是严格根据早产儿实际的蛋白质摄入量,来合理的增加或调整母乳添加剂的用量,从而确保喂养乳汁中有充足的蛋白质,确保满足早产儿的生长和应用需求。
②补锌治疗: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对小儿腹泻患者开展补锌治疗效果显著,且应用价值较高。提示:锌属于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小儿年龄小,正处于快速生长时期,对锌的需求量明显叫成年人更大。而腹泻症状的产生,是由于肠道吸收能力下降、体液丢失而引起的,所以给予补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腹泻症状消失时间从而改善预后[16]。③抗病毒治疗:研究证实,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有效调节微生物,可有效控制肠内感染;而在抗生素选择方面,必须严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实际检查结果为主。其中万古霉素、新青Ⅱ主要治疗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引发的腹泻[17],口服制霉菌素主要治疗真菌性肠炎引发的腹泻,三代头孢美素主要治疗较为严重的腹泻,庆大霉素主要治疗大肠杆菌引发的腹泻。
(2)对症治疗
①非感染性腹泻治疗:蒙脱石散联合益生菌治疗:临床对非感染性腹泻患者展开研究,分别给予蒙脱石散单药治疗、蒙脱石散联合益生菌治疗。结果发现联合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较单药治疗的高,证实了联合用药方案更具优势。提示:蒙脱石散联合益生菌治疗,其中蒙脱石散在增强黏膜屏障、保护消化道黏膜方面具有显著价值,可有效避免细菌和病毒侵害消化道;而益生菌在降低肠腔内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正常菌群生长繁殖等方面具有显著价值,因此两药联合使用,可有效抑制肠道致病菌的同时改善腹泻症状。四联双歧杆菌活菌片治疗:临床对非感染性腹泻患者展开研究,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以常规治疗为基础联合四联双歧杆菌活菌片治疗,结果发现联合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较单药治疗的高,证实了常规治疗联合四联双歧杆菌活菌片更具优势[18]。提示:四联双歧杆菌活菌片是一种微生态新型活菌制剂,可有效补充肠道内正常细菌的同时有效调节肠道内菌群分布,从而提高患者肠道消化的同时改善腹泻症状。除此之外,常规治疗联合四联双歧杆菌活菌片还能进一步定植和繁殖正常细菌,确保其形成生物屏障的同时降低腹泻复发率。
②感染性腹泻治疗:思密达联合头孢噻肟钠治疗:临床对感染性腹泻患者展开研究,分别给予思密达单药、思密达联合头孢噻肟钠治疗,结果发现联合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较单药治疗的高,证实了思密达联合头孢噻肟钠治疗感染性腹泻更具优势。提示:思密达可吸附多种细菌病原体,避免其损伤肠细胞的同时促使黏液屏障增强,保护肠细胞间。而头孢噻肟钠则属于典型的 广谱头孢菌素,灭菌作用显著,还可有效抑制新细菌细胞壁合成,因此思密达联合头孢噻肟钠治疗,可有效清除体内细菌病原体的同时提升治疗效果[19-20]。
③病毒性感染腹泻:炎琥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病毒性感染腹泻患者展开研究,分别给予炎琥宁单药、炎琥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结果发现炎琥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感染腹泻价值显著,证实了炎琥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的优势。提示:炎琥宁是对象的中成药制剂,解毒消肿、清热燥湿功效显著。而经药理学证实,炎琥宁可有效对抗流感病毒和活腺病毒[21]。更昔洛韦可明显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并给抑制EB病毒复制,用药后可明显降低毒素对患者身体产生的影响。更昔洛韦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并且积极降低病原体与免疫细胞的结合,从而有效炎性因子对机体造成的刺激;减少异常淋巴细胞形成,在改善患者机体白细胞水平的同时整体提高临床疗效。更昔洛韦可有效调节患者机体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降低患者呼吸道等黏膜反应,降低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影响[22]。
(3)中西医结合治疗
①对感染性腹泻患者展开研究,分别给予常规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价值显著,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腹泻更具优势。提示:西药选择蒙脱石散,中药以葛根芩连汤为主(葛根 6g、黄芩 6g、川黄连 3g、甘草 2g),其中葛根升阳止泻功效显著,黄芩联合川黄连,清热燥湿功效显著,配合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调和营卫、止泻治疗之功效。
②七味白术散联合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治疗:七味白术散由葛根9g、木香6g、茯苓6g、炒白术6g、太子参6g、藿香3g炙甘草3g组成。经研究证实,七味白术散联合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治疗,疗效明显较常规西药高。只因七味白术散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功效显著,联合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可有效刺激局部穴位、调理气血的同时疏通经络[23]。
小结
近年来,在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对小儿腹泻的诊断和治疗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小儿腹泻患者以“腹痛、发热、呕吐、脱水”为临床主要主要症状,经研究证实,感染、饮食不当、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等均为诱发因素;而感染性腹痛、非感染性腹痛为发病机制,因此对此类患者开展液体、饮食、抗病毒、中医、抗生素等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治疗中,需严格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杜会双.部分静脉营养在小儿腹泻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对其临床症状影响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85.
[2]李亮,陈黎明,潘永泉.双黄连注射制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8):970-974.
[3]吴楚璇.双歧杆菌活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近期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75-76.
[4]李敬红,邹伟钊.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腹泻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J].心电图杂志,2019,8(4):146-148.
[5]王导利,王茜,何阿玲.西咪替丁与干扰素联合补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 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9,25(8):1371-1374.
[6]熊灿.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联合蒙脱石散(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J].特别健康,2020,(14):75.
[7]贾元斌.艾灸联合湘西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9):49-51.
[8]李瑞,付晓宁.赖氨葡锌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对患儿血清炎症因子和血锌水平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7):945-947.
[9]康晓梅,刘燕.酪酸梭菌联合锌制剂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及对血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6):100-102.
[10]李淑华.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对患儿不良反应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9,40(7):851-853.
[11]王昕.乳糖酶对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109-111.
[12]吕明星.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药房,2019,30(22):3132-3137.
[13]张慧.口服糖盐溶液结合小儿呼吸机对腹泻伴重度脱水患儿体征改善及大便次数的影响[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24):166-168.
[14]文海聆,姚业科,唐志林.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及对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9,31(9):174-175.
[15]许小丽.饮食和健康教育护理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益生菌治疗小儿腹泻家属中实施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6):112-114.
[16]梁小淼.分析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0):63-64.
[17]王瑞锋.调肝理脾方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小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临床研究,2020,28(2):121-122.
[18]刘奇,郭宏丽.新加胃苓汤联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疗效及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0,31(4):459-462.
[19]蔡学宁.盐酸小檗碱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0,20(1):66-68.
[20]冯伟伟.探讨肠道益生菌联合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8):178,182.
[21]张旭杰.芩连止泻汤加减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8,11.
[22]王金叶,王诚,肖波涛, 等.个性化护理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中的应用及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2):3813-3816.
[23]陈志浩,曲文洁.肠道益生菌联合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