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浅析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卢盼盼
[导读] 分析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

卢盼盼
(江苏省沭阳协和医院;江苏沭阳223600)
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净化中心,可降低不良反应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血液净化中心;应用效果
   血液净化是一种临床常用的肾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法,患者由于各类肾脏疾病发展到肾衰竭阶段血Ca2+、P3+、Vit D代谢障碍,采取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液滤过等血液净化手段,血液得以净化,性命得以维持[1]。不过,在血液净化过程中,受到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的影响,存在一定风险性,影响到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必须予以重视,加强管控。此次试验旨在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患者基本资料为:①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者24岁,最大者63岁,平均年龄为(43.72±6.18)岁;②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者26岁,最大者62岁,平均年龄为(44.02±5.97)岁。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满足对比研究的条件。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按照血液净化中心工作流程,基于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展开针对性护理,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观察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案为:①风险因素识别分析。从患者方面分析,血液净化疗程长,动静脉内瘘穿刺次数多,细菌感染风险大,而且不同患者使用相同的治疗仪器,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长期治疗无法治愈,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治疗依从性低,易引发护理纠纷,部分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有凝血或出血的风险,从护理人员方面分析,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过关,没有完全了解血液净化仪器的操作方式及护理要点,操作不当,或者是责任意识差,擅自离岗,在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监测等方面未尽责,引发医疗事故,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引发医疗纠纷,而且,不少护理人员缺乏风险管控意识,未严格落实血液净化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知识欠缺,发生风险事件后无法有效控制局面,导致事态恶化,影响医院声誉;②护理人员培训。完善血液净化中心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打印成手册发放给全体护理人员,组织专题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血液净化中心常见风险事件、高危对象及防控措施,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教育,提升其理论知识及实操技能水平,组织其学习血液净化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范及维护管理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责任意识、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每周进行一次风险管理会议,总结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制定风险应急方案,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并展开演练;③风险管理措施。患者第一次接受治疗时,采集其基本信息展开风险评估,评定风险等级,中高度风险患者加强监护,不断更新患者基本信息及风险评估结果,做到全面防控,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工作,让患者正确认识血液净化意义与价值,及时疏导其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升其治疗依从性,需反复动静脉穿刺的患者,可采用绳梯式穿刺法,或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降低穿刺点血肿、渗血风险,优化护理排班,密切巡房频次,加强生命体征及病情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出现风险事件立刻安抚患者及家属,减少医疗纠纷。
1.3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发生低血压、低血样、出血凝血、肌肉痉挛、失衡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的例数,以及发生穿刺针脱落、透析器破膜、操作不规范等风险事件的例数,计算发生率[2]。
1.4统计学分析
  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库,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现为百分率(%)的形式,两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若P<0.05,说明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血液净化中心收治患者,内环境紊乱,免疫力较差,风险抵抗能力低,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必须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有效识别风险因素,分析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加强对于护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责任意识及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对于中高度风险患者的监护,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工作,提升其治疗依从性,确保治疗方案的高效执行[3]。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净化中心,可降低不良反应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益凡.“差错共享”不良事件管理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0):151-152.
[2]朱丽娜,黄小宗,黄敏,李岚,梁瑞莲,刘爱群.品管圈在降低血液净化中心血透导管的感染发生率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06(09):185-186.
[3]王洁,郭宁宁,黑小杰.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及对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269-2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