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监测方法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张辉 武利
[导读]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污染物随意排放,导致土壤和地下水被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吉林省松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污染物随意排放,导致土壤和地下水被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这就需要加强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建设,寻求合理的监测方法保证修复工程有序推进,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以便于修复工程有序进行,护生态平衡,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污染、土壤、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监测方法
        一、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的环境监测依据
        1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原理是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监测的主要依据,通过生物和生态工程技术,以及人为方式来控制生态系统退化主导因子,对系统内外部物质的配置和调整,以便于外界能量和物质流动有序,促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尽快恢复,提升生态潜力。通过建立生态修复工程,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生态系统的动态调整,促使生态系统朝着更高层次发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该提升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促使植被大面积恢复,优化生物链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依托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有效控制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中,主要表现在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综合治理、生态移民和结构调整等内容。通过上述方法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表现特点较为多样:(1)生态修复项目具有跨区和分布面积广的特点,区域地质条件和地貌特征多样化。(2)项目区内又小范围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和大面积生态修复措施,相得益彰。(3)生态修复坚持环境保护原则,强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能力,修复对象是以连片和轻中度水土流失区域。所以,监测内容应该客观反映出生态修复工程实际情况,包括工程数量和质量。
        3监测目标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监测中,应该保证监测数据的精准、全面,以便于客观反映出生态修复工程的生物多样性和水土流失情况。修复工程的环境监测需要实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整合不同阶段的工程实施数据,综合评价修复工程建设效益。通过对修复工程效益的综合评价和分析,了解修复工程的优势和特点,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措施来推动修复工程开展。所以,在评价结果基础上进行监测设计,以便于获得精准、可靠的数据。
        二、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监测的方法
        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中,为了保证修复工程质量,应该立足实际情况,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方法有效解决其中的问题,以便于提升修复工程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1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监测,应该综合考量修复工程的数量、面积和分布等环境因素动态监测,以便于为后续的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建设提供可靠依据。对于选择的环境监测指标,应该客观反映修复工程实际情况,对修复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重点监测,包括退耕还草的植被生长情况;封山禁牧面积和范围内的植被生长情况,确定植被类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数量和质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确定经济技术指标。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监测中,监测指标的选择需要综合考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壤侵蚀,包括侵蚀强度和分布情况;(2)植物种类和种群密度,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生长量;(3)修复区域的动物种群密度和生物量;(4)土地资源利用情况,修复工程对于水土资源的影响。

在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监测中,坚持微观监测和宏观监测方法结合,连续定位观测和周期性监测;选择合理的技术对修复工程区域的泥沙和水温情况。不同区域的修复地形地貌和植被特点不同,所选择的方法同样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监测中,结合修复工程特征和内容来选择监测指标,以便于提升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监测质量。
        2加强对工程二次污染控制监理
        在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污染控制监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环境。对污水排放的控制,设置三级沉淀池,处理后通过抽运和达标排放,对生活污水有效管理;基坑开挖收集废水,对于污染土壤开挖到一定程度发现地下水,关注污染物从污染土壤中深处的环境风险,在废水进行有效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设置沉淀池,修建明沟,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和利用,避免污水泄漏,将回收的雨水用于现场道路洒水降尘,或是用于清洗设备;修复大棚废水收集和处理,设置沉淀池,废水达标后排放。(2)大气环境。加强修复人员的教育防护工作,定期组织安全教育,作业人员需要配备专门的防护服和防护手套等用品;设置围挡,避免施工区域产生严重的扬尘污染;加强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控制,可以对于污染的土壤清挖和短驳期间,运输道路铺设钢板可以避免扬尘;配备专门的洒水车和除尘设备,对修复工程周边区域定期洒水除尘;冲洗车辆设备,避免设备过满装载;避免施工区域气味扩散,尽可能避免污染物扩散,收集的废气进行有效处理,借助喷洒气味抑制剂方法处理达标后排放,避免气味扩散带来二次污染,有效提升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质量;加强修复工程大气环境监测,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对污染情况实时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3)固体废弃物环境。修复工程作业现场,应该配备专门的生活垃圾桶,避免施工现场垃圾随意堆放,并对生活垃圾定期清扫、收集和处理,避免垃圾堆放加剧土壤和地下水持续污染;基坑开挖后,裸露地表的建筑垃圾回收和利用,预处理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配备专门的废水处理设备,对于废活性炭和废气处理中产生的废弃物统一回收和处理,不可私自处理。
        3加强修复工程质量控制监理
        对于修复工程质量控制监理,主要是针对突然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效果针对性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监理要点包括以下几点:(1)土壤挖掘。环境监理工作开展中,主要包括巡查记录和复核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对土壤挖掘深度和范围,分类挖掘和挖掘后基坑形状,由施工单位自行检测,要求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2)土壤短驳。通过巡视记录来监测短驳线路和位置,确保各项内容符合设计要求。(3)土壤修复。通过对药剂质量合格证检测,并做好施工过程巡查记录,把握药剂添加比例、搅拌过程和蒸汽温度等内容。
        结束语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下,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导致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到地下,造成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通过土壤和饮用水进入到植物,如果被食用将会严重威胁到人们身体健康,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就需要加强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建设,并寻求合理的监测方法,保证修复工程有序推进,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维护生态平衡,以便于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监测方法研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跃鹏.污染河流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及保护修复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7.
        [2]张涛,丁贞玉.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专利与行业发展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6,38(07):93-98.
        [3]董敏刚,张建荣,罗飞,等.我国南方某典型有机化工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J].土壤,2015,47(01):100106.
        [4]崔英杰,杨世迎,王萍,贾永刚.Fenton原位化学氧化法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研究[J].化学进展,2017,10(Z2):1196-1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