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教学管理同步推进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魏婧威
[导读] 摘要:学校管理者应明确教师道德风尚建设的目标、方向、载体和评价方法。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青少年宫  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学校管理者应明确教师道德风尚建设的目标、方向、载体和评价方法。根据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愿望,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努力将教师认可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和教育目标,引导教师逐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教师道德和作风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同步推进
        一、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新时代如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师德师风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现实要求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的师德水平决定着整个教育工作的价值方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处世准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教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个人的学识和能力,更是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符合我国以德治国的方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环节。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园地。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从而推进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同时,教师在社会上的道德风貌,也会对人们的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产生舆论式的影响。
        二、当前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中,学生之间的三观呈现多元化局面,主要是大多数教师忽视了师德和师风的建设,导致了教师师德和师风的诸多问题。
        (一)价值目标意识淡薄
        现如今,不少教师受到功利熏心,一心只为追求高位,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教师也不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为荣。这种价值观目标的弱化,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学生生活的发展,而仅仅是在不考虑自身言行、个人品格及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的情况下,追求完成教学任务。
        (二)育人思想淡化
        如今许多教师,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教师,对教师的责任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只会读书。并且,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高分,掌握技能,顺利实现就业。他们认为这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无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注重舆论的引导,思想开放、观点极端。他们对学生的旷课、迟到和课堂纪律视而不见。面对课堂教学之外的问题,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他们的道德和道德水平低下,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三)缺乏模仿师表作用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品德高尚、素质高尚的教师,必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在普通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必要的道德修养,对自己的言行缺乏重视,难以发挥示范作用。
        目前,一些教师甚至在课堂上攻击学生,这对教师的形象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同时,教师在表达个人对主观事物的看法时,不应过于激进。他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并且不应该否认不同的观点。
        三、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教学管理同步推进的对策
        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笔者认为教师素质主要为“师德、师风、师能”。
        (一)以“师爱”铸师德之魂
        鲁迅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感情,对学生充满爱的教师,就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就会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成长,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精心哺育一代新人。因此,热爱学生,应该成为教师的天职。师爱是最无私的爱,其基础是平等,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要求每一位教师以最大的限度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把他们当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个个平凡的微笑、一次次鼓励的眼神、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次次遭受挫折时的关爱,都折射出了教师对学生博大的爱,都足以感动学生一阵子,甚至一辈子。热爱学生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矛盾,学生需要严师,但更需要师爱,教师最恰当的做法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热爱学生并非易事,让学生体会到师爱更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二)用“平等”树师风之旗
        良好的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要尊重学生,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清除支配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少一点教育者的说教,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共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像朋友间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要善于创造条件展现自我,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师生间教学相长、共同发展。除尊重学生,还要宽容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体现了师生交往的特殊性。无论年龄、阅历还是知识、能力,师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只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学习中的不同见解。即使学生的意见不全面甚至有错误,也要让他们说完,容他们辩解,给他们理解和改正的时间和机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要不歧视,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教师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集体性,要求教师一律平等相待,彼此协调,相互宽容,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
        结束语
        师德师风建设是建校之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是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个人民教师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让每一位人民教师怀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对社会高度负责、对科学高度负责的态度,“明师道、铸师德、扬师风、强师能”,使自己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使自己能够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邱育取.坚持严管严治,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J].新教育,2017(25).
        [2]陈文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29):94-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